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www.ccaa2009.com) 2013年03月11日
在亚马逊网站上购买此书:http://www.amazon.com/Shen-Xing-Ren-Chinese-Edition/dp/1482753898/ref=sr_1_1?ie=UTF8&qid=1363452445&sr=8-1&keywords=shen+xing+yu+ren+xing
神性与人性 ——燃烧的荆棘
作者:单传航
以西方教会为代表的基督教,在过去的2000年里,是在神性与人性之间徘徊前进和发展的,留下了钟摆似的轨迹。作为基督徒个人也是如此,在信仰的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需要在神性(灵性)和人性之间不断做出选择,或者说,是在神圣和世俗之间挣扎平衡。其它的世界性宗教,也不例外。
从基督教信仰的内部来看,无论是个人还是教会,容易走到两个极端:一种是试图用神性代替和压制人性;另一种是用人性疏远和排斥神性。两者都会带来严重的坏处。
当基督徒试图用神性代替和压制人性,就竭力追求更“属灵”,远离世俗,心理却可能日渐沉重;追求灵性及其恩赐,理性却开始迟钝;决心抛弃老我,克服肉体的罪性,却陷入律法主义的怪圈;投入大量时间读经、祷告和聚会,变着花样灵修,心灵却套上了枷锁。我们追求蒙上帝的喜悦,却越来越不正常;努力成为神的样式,最后变得不再是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试图摆脱上述的“宗教性”的模式,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我们开始放弃属灵的追求和热情,回避神性,却发现人性很快就变得软弱,并容易被罪性所污染;满足于信仰的教义和理论,生活中就缺乏神性的见证;对神性的超自然力量失去兴趣,心灵就会空虚;停止聚会读经,甚至拥抱世俗,结果生活中的祝福渐渐离去,危机四伏。我们疏远上帝,追逐自己的计划,追求人性的自由,罪性却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并将我们的人性腐蚀和再次俘虏。最后,失去了自我……
简单地说,上述这两个相反方向的极端问题,其根源是没有获得人性和神性的健康平衡:我们在追求神性的过程中,人性却逐渐枯干;我们忽略神性,人性却不断缺失。然而,这并不是上帝的本意,也不是《圣经》的教导,而是来自人意曲解的误导。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说明的。
本文是从一个单纯的角度探讨基督教内部的一个问题,并无意忽略、掩盖或替代其它视角。
一、人性、神性和罪性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圣经》的教导,对人性和神性进行简明地定义。然后,还必须要探讨什么是罪性,神性、人性、罪性三者的关系,以及怎样胜过罪性。
1、人性、神性和罪性的理论根据
在《创世记》 第一章中可知,上帝仿照他自己的形像用尘土创造男女,并吹入生气,成为有灵的活人。因此,人在最初的时候,具备人性和神性(上帝的形像)两个特征。
人性,就是上帝创造我们成为“人”而赋予的“软件”属性,即“人”的性情特点,决定了“人”为什么是“人”,而区别于造物主和其它受造物。人类文明的基础是“人的定义”;换而言之,对人的定义的不同,导致不同的伦理道德体系,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文明类型。因此,这是历代哲学、宗教、政治和文化都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并提供各自的答案。以人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被称为世俗文明。
神性,就是上帝的属性,是完美而大有能力的,区别于所有受造物的属性,是超越自然的,永恒不变的。神性能够通过受造物反映出来,特别是通过人性,就仿佛阳光从水面上反射或水晶中折射。神性能够对人性进行定位,对人性进行定义,各种宗教都提供各自神性的定义,并影响了人性的定义和社会文明。以神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被称为宗教文明。
人性中除了人类独特的内涵之外,还有与其它受造物属性和上帝神性重叠的部分。例如,和其它动物一样,人类具有喜怒哀乐等心理特征,还有肉体生命的正常需要和情欲,这也是人性的部分。而人类具有比动物更加复杂的心理、情感和头脑,以及具有上帝的形像,是有灵的活人,这些都是神性特征在人身上的表现,却同时也成为了与人性特征重叠的一部分。用哲学的方式,上帝所创造的人性的表现可以简单分为五个方面:理智、爱情、美丽、强大、脆弱。
在亚当犯罪堕落之前,人性是完美的。犯罪堕落之后,人就开始具有罪性,并代代遗传,即“罪从一人入了世界”,“众人成为罪人”(罗5:12,19);而罪的代价就是死亡(罗6:23)。这样,人性就被罪性所败坏和捆绑,神性也就从人的生命中丧失,但诸如“上帝的形像”和“有灵的活人”这些神性特征的符号还保留着。“耶和华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创6:3)。”神性丧失之后,脆弱无助的人性在罪性的腐蚀下,就迅速败坏,沦为低级生命。以至于使徒彼得说,有些人“好象没有灵性,生来就是畜类”(彼得后书2:12)。然而,由于被创造的特点,人生来就具有人性和追求神性(灵性)的本能和敏感性。
在《加拉太书》5:22中,提到圣灵所结的九种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从表面上来看,这些圣灵的果实一点也不属灵,与属灵几乎不沾边。按照我们的想法和逻辑,这些果实应当是那些属灵的恩赐,包括行神迹、说预言、传福音,等。可以看出,这九种果实都是心理性的,因此完全是美好人性的表现。也就是说,是圣灵(神性)在基督徒的生命中,导致了美好人性的健康与发旺,并结出甜美的人性果实。
在同一章中,《加拉太书》还对比性地提到了情欲的表现,“就如奸淫、污秽、邪荡、拜偶像、邪术、仇恨、争竞、忌恨、恼怒、结党、纷争、异端、嫉妒、醉酒、荒宴等类。”这里谈到的是罪的不同类型,包括属灵方面的拜偶像、行邪术、异端,也包括心理上的仇恨、忌恨、恼怒、嫉妒,还有行为上的奸淫、结党、醉酒、荒宴,等等。而这些罪,都属于败坏人性的“情欲”(罪性),并与“圣灵”相争——即与神性对抗。注意,这里的情欲指的是罪性,《圣经》中有时也采用“肉体”这一名称,但不是指上帝赋予人性的正常情欲。注意,这里的罪性情欲并没有包括“骄傲”的罪性,这是因为主要谈的是肉体的罪性情欲,而骄傲是天生遗传在灵魂中的罪性(在人类堕落之前,骄傲就通过撒旦来到这个世界了)。
根据《罗马书》7:18-20,“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若我去做所不愿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做的。”
可见,罪性的情欲是与生俱来的,内住在人们生命中,靠人的力量无法胜过这个“奴隶主”。
总结可知,上帝创造的人性是美好的,但是受到罪性的侵蚀、奴役和扭曲,并导致了神性在人生命中的缺失,只剩下简单的神性特征符号。
2、只有神性才能对付罪性而拯救人性
同样在《罗马书》中,保罗为我们指出了对付罪性情欲、解放人性的神性方案。
第一步:接受耶稣基督,罪得赦免,获得圣灵内住生命:“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如果上帝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罗8:1-2,9-10)
第二步:在信仰和圣灵内住的基础上,“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罗8:13)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任何罪性的耶稣基督也是“按着肉体说,他被治死,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彼前3:18)。
注意,罪性(情欲)无法消除,但可以被圣灵常常击败和禁锢,因此成圣是一生的过程;肉体的死亡才能导致肉体情欲罪性的终结,但其它的罪性仍不会消失,因为一些罪性(例如,骄傲——撒旦从灵界中带到这个世界的罪)是与灵魂合而为一的。这就是《罗马书》的主题,人性在罪性面前战败为奴,只能首先依靠神性的信仰获得救赎,然后靠圣灵的神性工作来得胜,而这种救赎是对灵魂的救赎。
再进一步来看,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13章中,教导了基督徒最奇妙的信仰原理——爱。
他说:“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这里,他说明了那些属灵的恩赐不是最终目的,必须伴随爱的动机才有意义。
接着,他详细定义了什么是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这里,与属灵的九样果实呼应,说明了爱是发自心灵的一种能力,是人性的美好表现。
最后,保罗指出:“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这里,保罗语出惊人,说明了相比之下,爱比信仰(信心)更伟大。这似乎是不太属灵的一种说法,但却是《圣经》的真理;因为信仰是途径,旨在获得灵魂的救赎和美好的人性果实。保罗由此毫不含糊地说明了,爱是人性最高的境界,是信仰建立并有了永生盼望之后的终极意图所在。而《约翰一书》又说明,上帝就是爱。因此,爱也是神性的最高境界。这样,人性与神性在爱中合而为一。
此外,公义和爱是基督徒伦理的核心,是道德的重要衡量指标。公义是律法的指标,而律法是对付罪的一种方案。公义可以理解为爱的第一表现,而爱从上帝而来,是永恒的。这就是耶稣所说的,爱成全了律法(即成全了公义)。
根据《圣经》,骄傲是来自属灵世界的罪,是破坏力最大的人性病毒,是罪的最高境界,人类靠自己根本无力对抗;其次是谎言和胆怯。夏娃亚当的堕落过程中,这三种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撒旦来了,就是要腐蚀破坏人性,从而导致神性被迫在人的生命中缺失。《启示录》21:7-8说:“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的上帝,他要作我的儿子。 唯有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象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份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
然而,只有爱是从上帝那里而来,能够直接对抗骄傲、谎言和胆怯。爱永不止息,永不失败,爱里没有骄傲的位置,爱里没有恐惧和谎言,并滋生充沛的勇气和诚实。《约翰一书》4:18说:“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彼得前书》4:8也指出:“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
3、人性、神性和罪性的基本关系
一、不可将邪情私欲视为人性的表现;人们所说的“败坏的人性”或“邪恶的人性”,其实是罪性,而不是人性本身。也可以说,罪性是不人性的。当罪性“病毒”感染了人性“程序”,就会导致人性被伤害、扭曲和腐蚀,并逐渐丧失、死亡或变异。人性变异的情况复杂,例如,同性恋、上瘾等问题,不在本文探讨之列。
二、只有来自上帝的神性(圣灵),才能在人的生命中对抗并胜过罪性(包括肉体的邪情私欲),从而释放、洁净和促进产生美好的人性。神性是源泉,滋养人性;而人性的美好丰富进一步让圣灵(神性)在生命中畅通无阻,从而结出更丰盛的人性果实。
三、圣灵的人性果实主要是表现在心理。只有依靠圣灵的帮助,心理才能脱离罪性的奴役和捆绑得到自由,而这才是最彻底的人性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说“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有自由”。(林后3:17)
四、神性的最终意图在于胜过罪性,支持美好的人性,并服务于人性;而人性则荣耀神性。耶稣在《马太福音》5:13-16教导说,你们要成为这个世上的光和盐,指的正是美好人性的效应,并且要显现在人的面前。
五、简而言之,只有建立在基督耶稣里的信仰,才能获得从上帝而来的神性(圣灵),包括从上帝而来的爱,从而胜过罪性,获得健美丰富的人性和高层次的生命。正如《哥林多后书》3:18中说的那样:“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象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
此外,需要谈到良心的问题。良知是人性最后的避难所。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认为良知本身是具有神性的,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保罗在《罗马书》2:14-16中提到的刻在人们心中的“律法的功用”,就是指的良知。当然,良心也是脆弱的,不可靠的。基督徒靠的是内住的圣灵和《圣经》的真理,不断填充我们的生命空间,将与生俱来内住的罪性——罪恶的情欲,逐渐常常胜过、驱逐和禁锢,保护并滋养我们的人性,从而结出美好的果实。
4、人性与神性的平衡问题
对于基督徒来说,有了圣灵的内住,人性就从罪性中被释放,得到了自由,也明白了爱的真谛。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新的问题产生了。
在现实生活中,基督徒常常在神性与人性之间难以平衡,要么过度追求神性,忽略甚至压制了人性,导致了生命的法利赛化,最后枯萎。要么属灵的懈怠,不冷不热,导致人性遭到罪性的持续攻打,最后失守。不论是哪种情况,当人性出了问题,就说明神性方面也一定出了问题。
从整个基督教界来看,也是如此。 例如,目前中国的教会普遍是神性过度,人性不足;而目前西方的教会则是人性过度,神性不足。当然,在中国教会和西方教会的内部,又可以分成两翼,即使在同一个教会内部,也是如此。我曾在保守的神学院里学习,惊诧那里的人性是怎样被过度的神性所压抑,导致爱心冷漠。我也曾在自由主义神学院里学习,震惊那里的人性因神性的缺失而被偶像化(自我神化),导致假冒伪善。
那么,怎样衡量人性与神性是否平衡呢?我们有理由相信,耶稣基督成就了上帝的救赎计划,为的是让所有信他的人(基督徒)能够获得圣灵内住在生命中,重获失去的神性及其源泉,从而有可能活出亚当犯罪堕落前的完美人性。也就是说,获得神性是为了得到永生和胜过罪性,从而造福于人性,并荣耀上帝。然而,如果追求神性超过人性所能承受的,人性反而会受损;如果神性不足,人性也会失去健康。因此,基督徒生命中人性与神性的健康平衡的程度,是靠人性的果实来衡量。
在衡量之后,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才能获得健康平衡的人性与神性呢?鉴于笔者的立场是《圣经》主义——《圣经》是上帝的特殊启示,是完全无误的;下面,就通过查考《旧约》和《新约》,以及西方基督教文明史中的人性与神性的变迁,从而明白人性和神性的深刻原理,并找到清晰的解决方案。
二、《旧约》中的神性与人性
《旧约》的主题是公义,所以也称为律法时代。律法是上帝颁布的,所以具有神性,正如《罗马书》7:14所说的“律法是属乎灵的。” 因此,也可以说,《旧约》的主题是神性;其中记载和表达的上帝的威严神性,往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旧约》中的人性同样也是丰富的,与神性形成了美丽的平衡。
现在,我们将分别探讨《旧约》中的神性与人性的篇章,以获得清晰深刻的认识。
1、神性篇——罪人在神性的公义洪水和烈火中灭亡
整个《旧约》中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上帝大能而威严的神性,令人震撼和畏惧。
上帝创造人类和人类的犯罪堕落:《圣经》的第一书《创世记》一开篇,就神性盎然,令人头脑视野开阔,心灵升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上帝用五天创造天地、日月星辰、洋海旱地、植物动物,在第六天创造人类。“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其中的细节是这样的:“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然后,上帝认为:“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就用亚当的一个肋骨造了一个女人,亚当给她起名叫夏娃。在第七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
在上述的上帝大能神性的表现中,也可以看到星星闪亮的人性。例如,上帝创造的人独居不好,需要异性的陪伴和帮助。而在第七日,上帝安息了,这是出人意料的,也是上帝的神性与人性重叠部分的表现,并且也体贴了人性需要休息的软弱。
上帝将亚当和夏娃安置在美丽的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美好平静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伊甸园里的蛇诱惑了夏娃,让她吃了上帝禁止吃的分别善恶的果子,并且她又让亚当也吃了。两人因此犯罪,并被逐出伊甸园,罪也就如同病毒一样,传染到全人类,人类从此开始具有与生俱来的原始罪性。第一个悲剧就是亚当夏娃的长子该隐谋杀了他的弟弟亚伯,血流在了地上。在此之前,上帝曾经警告过该隐,并说明了罪性的特点及其解决方案:“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服它。”(创4:7)
然而,人性没有能力和权柄制服罪。在随后的大约2000年里,罪性如大江决堤,在地上泛滥;人们“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创6:5),罪恶很大且遍布全地。由于不敬畏上帝而导致犯罪和神性的缺乏乃至丧失,人性就完全被罪性腐蚀而灭亡,“世界在上帝面前败坏,地上满了强暴。(创6:11)” 人性的完全败坏导致创造的意义丧失。上帝“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创6:6),就发大洪水淹没世界,灭绝罪恶的人类,只留下了挪亚一家八口人,因为他视挪亚为仅有的义人。挪亚被上帝称为义人,即“挪亚因着信”并敬畏上帝而蒙悦纳(来11:7),从而被赋予足够的神性,就有能力保持美好的人性,令创造的意图没有在世界上完全消失。这是意义极其重大的。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上帝实施公义神性时的可怕:“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长,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浩大,在地上大大地往上长,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凡在地上有血肉的动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和爬在地上的昆虫,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气息的生灵都死了。凡地上各类的活物,连人带牲畜、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了,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创7:17-24)
大洪水之后,上帝与挪亚及其后裔立约,并设立彩虹在天上作为立约的记号,说明再也不这样施行惩罚了。当然,罪性仍然通过挪亚一家而遗传下来,内住在人的生命里面。在大洪水之后2000年的旧约历史中,人类继续犯罪,上帝仍然施行公义,只是规模小多了,多采取局部性的惩罚方式。
人类继续犯严重的罪恶,常常令上帝愤怒。在亚伯拉罕时代,有两个城叫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创13:13)”,上帝就派两名天使去毁灭这个城市,并让这个城里的义人——罗得一家人安全逃离。天使对罗得说:“我们要毁灭这地方,因为城内罪恶的声音在耶和华面前甚大,耶和华差我们来,要毁灭这地方。(创19:13)”天使把罗得家人领出城后又警告说:“逃命吧!不可回头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灭。(创19:17)”“当时,耶和华将硫磺与火从天上耶和华那里降与所多玛和蛾摩拉,把那些城和全平原,并城里所有的居民,连地上生长的,都毁灭了。”但是,由于没有遵守天使的命令,已经得救的“罗得的妻子在后边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 (创19:24-26)
可见,上帝的神性是不可冒犯的,是严厉而公义的,是极其可怕的。当然,即使这种局部性的惩罚和毁灭的结局,也是上帝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上帝就制定计划拯救人类,并选择犹太人作为人类的代表,进行“实验”。计划的意图是拯救人性,采用的方式是:设立契约和颁布律法。
上帝与亚伯拉罕及其后裔进行立约:上帝首先说明了应许赐福的内容,前提是因他视亚伯拉罕为义人。“亚伯兰信耶和华,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创15:6)”“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1-3)” 然后,上帝用当时近东地区人们的立约方式,与亚伯拉罕正式举行立约仪式(创15:7-21)。
之后,上帝又再次向亚伯拉罕重申立约,内容更详细一些。“亚伯兰年九十九岁的时候,耶和华向他显现,对他说:‘我是全能的上帝,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亚伯兰俯伏在地;上帝又对他说: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 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上帝。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我也必作他们的上帝。”(创17:1-8)
这份应许赐福的立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应许承受土地——地理的赐福;应许后裔繁多——人数上的赐福;应许万族都要因亚伯拉罕得福——属灵的赐福。上帝持守诺言,开始赐福亚伯拉罕有众多的后裔和广袤肥沃的土地,并向其儿子以撒和孙子雅各重申立约(创26:2-5;28:10-17) 。
注意,这里上帝特别说明了立约的条件和期盼:“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意思是,要做真正意义上的人,完全活出上帝创造赋予的人性。这就是上帝对信他的义人的要求。人类只有相信和面对全能的上帝负责,才有可能实现上帝对人性的期盼。
上帝通过摩西颁布律法:上帝持守所立的契约,将亚伯拉罕的后裔——犹太人,从埃及拯救出来,并带领他们来到流奶与蜜的应许之美地——迦南。在这个过程中,上帝颁布律法,立下奖惩分明的契约,并严格执行。结果是,上帝显示了大洪水之后让人类亲眼见证到的最为严厉的神性,看到一系列最伟大的神迹奇事和对付罪恶最为严厉的惩罚:消灭罪人及其牲畜。
犹太人在埃及沦为奴隶,上帝施行神迹干预,将他们拯救出来,赋予自由和人权,同时也赋予责任和义务。上帝拣选了在埃及王宫中长大的犹太人的儿子摩西,通过他传话、行神迹和颁布律法,将犹太文明和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根据《出埃及记》的记载,上帝行了12个伟大而令人恐惧的神迹。除了第一个之外,其它都是惩罚性的。第一个神迹是为了让埃及人相信上帝,但他们拒绝。于是,一系列的灾祸临到,并逐渐升级成为毁灭性的,直到他们放弃与上帝对抗,让以色列人离开去执行上帝的计划。这些灾难性的神迹包括:血灾、蛙灾、虱灾、蝇灾、畜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最后两灾是:上帝派天使击杀了埃及人所有的长子和所有牲畜头胎生的,但是犹太人及其牲畜安然无恙;接下来,上帝将红海水分开,让犹太人从中间走过,接着又将海水合拢,将法老王的追兵全部淹死。
犹太人在前往迦南应许之地的旷野中,上帝通过摩西颁布了律法。在《出埃及记》20:1-17中首先颁布的是十条诫命,属于伦理和宪法性质的。十条诫命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怎样对待上帝,即神性部分,包括四条——唯独敬拜耶和华上帝、不可拜偶像、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第二部分是人性部分,即怎样对待别人,包括六条——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属于别人的财物和人。(注:中国未来的宪法模型可以模仿上述律法中的神性与人性的结构。参看笔者的《基督教与中国公民社会》2012)
上帝颁布十诫命的时候,伴有雷轰、闪电、角声、山上冒烟,在场的犹太人就恐惧颤抖。摩西向他们解释这种神性的威严,说:“不要惧怕,因为上帝降临是要试验你们,叫你们时常敬畏他,不至犯罪。”(出20:20)这里,摩西毫无疑问领会了上帝颁布律法和显示威严神性的意图——让人敬畏上帝,因此才不至于犯罪。也就是说,通过相信并敬畏上帝获得神性,就能够赋予人性以力量来胜过罪性,从而令上帝喜悦。这也是十诫命的框架,前四条是赋予神性,后六条是活出人性;或者说,前者是神性责任,后者是人性责任。
接下来,上帝开始颁布详细的法律和法规。第一条就是怎样建造为上帝献祭的祭坛,即神性责任先行一步。然后,是关于怎样对待别人的典章,首先是怎样对待他们当中那些社会地位最为低下的奴仆。接着,上帝又颁布了大量细节性的法律条文,主要还是两个部分:对上帝的责任和对别人的责任。其中,《利未记》的条文主要是怎样具体履行人对上帝的信仰责任,旨在让人圣洁;然后,《申命记》主要是怎样具体履行对别人(包括邻舍)的权利责任,旨在让人行公义。当然,这两书在神性责任和人性责任的两个方面也有重叠交叉的部分。例如,《申命记》中也有强调神性责任的内容,还在4:24中特别提到“因为耶和华—你的上帝乃是烈火,是忌邪的上帝。”(同时参看《希伯来书》12:29)
在颁布宪法和律法条文之后,上帝清楚强调了遵行必蒙丰富赐福、违背必受可怕的诅咒,无论是作为犹太人整体还是个人。上帝是这样说的:“你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上帝的话,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万民之上。你若听从耶和华你上帝的话,这以下的福必追随你,临到你身上:……你若不听从耶和华你上帝的话,不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这以下的咒诅都必追随你,临到你身上: ……”(申命记28:1-2;15)
需要注意的是,摩西和亚伦虽然是上帝拣选和任命的犹太人的最高领袖,他们也同样需要遵守上帝的律法。这就是为什么当他们两人违法之后,同样受到了上帝的谴责和惩罚。这就是宪政文明的原始模型,是上帝启示和亲自传授给人类的。
上帝的公义和审判:通过设立契约和颁布律法,上帝将犹太人从奴隶提升为文明的民族,并进一步繁荣强大。上帝对契约和律法的执行是严格的,也命令犹太人及其领袖严格遵行。正是这种宪政和法治的严厉性,导致了犹太人迅速成为高度文明和强大繁荣的民族和国家。
有时候,这种雷电般的神性不仅让犹太人感到恐惧,甚至也令他们的人性感到气馁。例如,大卫王在运送上帝约柜的时候,忽略了只有利未人才是上帝膏立的祭司,才有资格接触圣洁的神性器具,于是就让一般的人运输。结果,悲剧发生了:“到了拿艮的禾场,因为牛失前蹄,乌撒就伸手扶住上帝的约柜。上帝耶和华向乌撒发怒,因这错误击杀他,他就死在上帝的约柜旁。 ……那日,大卫惧怕耶和华,说:耶和华的约柜怎可运到我这里来? 于是大卫不肯将耶和华的约柜运进大卫的城,却运到迦特人俄别以东的家中。(撒下6:6-7,9)”这种宪政制度和法治运行的初期,即使大卫王也不太适应,并且感到气馁。然而,他很快明白了问题所在,就严格按照上帝的律法规矩,让利未人运输约柜,并符合法规的要求,结果平安运到,还因此蒙受上帝的祝福(《历代志上》第15章)。上帝所拣选膏立的大卫王也必须臣服于上帝的律法,这就是宪政的原生精神所在。
通过对契约和律法严格的执行,犹太人的文明程度迅速提升,并在神性和人性上都很快预备好了,承受伟大的历史性祝福。这样,上帝就帮助他们征服迦南,并定居在这片流奶与蜜的土地上,建立国家,且繁荣昌盛。在征服迦南的过程中,上帝对那些非犹太民族也显示了烈火般可怕的公义神性,行使大能的神迹,如同可畏的武士,让犹太人将那些罪恶之城的人民和牲畜,全部杀戮剿灭。
上帝让犹太人攻打的第一座城市是耶利哥。上帝让七个犹太人的祭司抬着约柜并吹着角号,每天绕城一圈。第七日早晨,绕行七圈,绕完第七圈的时候,耶利哥的城墙自动塌陷,犹太人的军队轻松占领该城。上帝命令犹太军队除了赦免因信被称为义人的“妓女喇合与她家中所有的”之外,在将城占领后,“又将城中所有的,不拘男女老少,牛羊和驴,都用刀杀尽” (约书亚记6:21)。
在接下来的攻占过程,杀戮继续进行,一座接一座的城市被占领,城民被灭绝,非常可怕。因为上帝是公义的,上帝对待迦南地的罪恶城民,与用烈火焚烧所多玛和俄摩拉两城是一样的原理:上帝知道其中连十个义人也没有,即使只有一个义人罗得一家,或者是妓女喇合一人,也得到了拯救。这里也说明了一个含义:在全然的神性面前,丧失人性的人类完全丧失了创造的意义,结局就是毁灭,迟早的事情。
其实,公义的上帝也是用同样的律法原则对待犹太人。在犹太人占领并定居在迦南之后,他们最初因为遵守律法,敬畏上帝,因信称义,就获得赐福,国家强盛,民族繁荣,缔造出高度发达美好的文明,并在大卫王和所罗门王时期达到顶峰,令各方国家和民族高度尊敬,大大荣耀了上帝的名。然而,之后他们的国王和人民堕落了,违背上帝的律法和契约,就得到了可怕的惩罚,最后被巴比伦王国击败,臣民被屠杀,余众被掳到巴比伦为奴,持续了大约1000年的犹太人王国灭亡。
在亡国前,《历代志下》36:11-16中是这样记载描述的:“西底家登基的时候年二十一岁,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行耶和华—他上帝眼中看为恶的事。先知耶利米以耶和华的话劝他,他仍不在耶利米面前自卑。尼布甲尼撒曾使他指着上帝起誓,他却背叛,强项硬心,不归服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众祭司长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秽耶和华在耶路撒冷分别为圣的殿。耶和华他们列祖的上帝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他们却嘻笑上帝的使者,藐视他的言语,讥诮他的先知,以致耶和华的愤怒向他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以色列人总是蒙受赐福后就犯罪,受到惩罚后就遵守律法,反复着这种令人遗憾而可以理解的“旧约式循环的怪圈”。上帝不断显示大能的神性,国王和以色列人民继续背叛上帝,继续犯罪,每个时代的先知继续替上帝发出谴责和预言。最后,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以色列亡国。
上帝的期盼和无奈:旧约的律法和惩罚,旨在推广公义,明确让人们知道伦理道德标准下的行为准则。律法包括人对上帝的责任和别人的责任。颁布律法,是为了赋予人类可以用理性维持的神性和人性。通过祭祀和敬拜方面的律法规条,维持人类与上帝的信仰关系,从而保护和鼓励人性,并通过怎样与人相处的律法规条,让人性有清晰可参照的标准。从根本上来看,律法是神性的工具和代码,旨在保证人性不会在善恶的标准上迷失,并通过先知反复重申、谴责和警告。
上帝颁布律法的两个期盼很清楚。首先,是对人们神性部分的要求,上帝说:“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 — 你的上帝。(申6:4-5)”其次,是对人性的期盼:“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6:8)实现人性期盼的前提,是通过神性的手段,因为神性是人性的源泉。
因此,在以上帝威严神性为主题的旧约中,在律法面前没有情面、一律平等的宪政模式下,上帝说明了这些方式的意图都在于遏制和惩罚罪性,从而让人类活出美好的人性。然而,这一切的手段和努力最终证明是效果甚微的。从亚当之后,人类就不可救药。由于罪性做王做主,无人能敌,这种状态中的人性非常软弱无力,因此没有人能够在神性公义的洪水与烈火中站立。对此,上帝通过先知《何西阿书》6:5-7做出了精辟的总结:
“因此,我藉先知砍伐他们,以我口中的话杀戮他们;我施行的审判如光发出。我喜爱良善(或译:怜恤),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上帝,胜于燔祭。他们却如亚当背约,在境内向我行事诡诈。”
2、人性篇——烈火不能焚烧和大水不能淹没的爱情
尽管《旧约》的主题是神性,主要表现在公义方面,且令人性敬畏。然而,在神性的滔天巨浪和烈焰中,仍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从这个角度来研读《圣经》,就好像在海边大浪退去之后,能发现这些美丽的贝壳;又好比在烈火燃烧后的灰烬中,能找到这些闪亮的金子。
《创世记》和《出埃及记》——神性启蒙人性
即使在神性如惊涛澎湃的《创世记》中,也有人性的点缀。例如,亚当夏娃犯罪堕落后,就畏惧上帝并对自己的赤身露体而羞耻,但是,公义的上帝在宣布了审判之后,又如同父母那样,“耶和华上帝为亚当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给他们穿。(创3:21)”
此外,在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这两个城市之前,上帝与义人亚伯拉罕有一段对话,凸显了高度的人性和对人性的怜恤。在得知上帝派遣两位天使前往毁灭这两个城市时,亚伯拉罕急忙向上帝求情。
“二人转身离开那里,向所多玛去;但亚伯拉罕仍旧站在耶和华面前。亚伯拉罕近前来,说:无论善恶,你都要剿灭吗?假若那城里有五十个义人,你还剿灭那地方吗?不为城里这五十个义人饶恕其中的人吗?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耶和华说:我若在所多玛城里见有五十个义人,我就为他们的缘故饶恕那地方的众人。亚伯拉罕说: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假若这五十个义人短了五个,你就因为短了五个毁灭全城吗?他说:我在那里若见有四十五个,也不毁灭那城。 亚伯拉罕又对他说:假若在那里见有四十个怎么样呢?他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作这事。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假若在那里见有三十个怎么样呢?他说:我在那里若见有三十个,我也不作这事。亚伯拉罕说:我还敢对主说话,假若在那里见有二十个怎么样呢?他说:为这二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亚伯拉罕说:求主不要动怒,我再说这一次,假若在那里见有十个呢?他说:为这十个的缘故,我也不毁灭那城。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了话就走了;亚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创18:22-33)
亚伯拉罕与上帝的上述对话,实在令人惊奇,就仿佛是两个人之间平等的对话,充满了温柔怜悯耐心的浓郁人性。可以看出,上帝也高度欣赏亚伯拉罕的怜恤之人性。亚伯拉罕是因为信上帝而蒙上帝喜悦,因此获得上帝赋予的神性,也就活出了美好的人性;被上帝称为义人。上帝在《旧约》中说明了他的心意:他喜爱怜恤胜过祭祀。正如在前面所提到的,这两个城里连10个义人也没有,上帝的神性惩罚是绝对公义的,不会株连无辜。这两个城里只有罗得一家是义人,在城被毁灭之前,上帝专门派天使将他们救了出来。
除了上述两个例子之外,在《创世记》中还有另外一处令读者费解、但十分有趣的例子。当亚伯拉罕的孙子、以撒的儿子雅各,按照上帝的指示,带领全家返回故乡的路上,有一天夜里,雅各走在最后面,“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个人来和他摔跤,直到黎明。 那人见自己胜不过他,就将他的大腿窝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窝正在摔跤的时候就扭了。那人说:天黎明了,容我去吧!雅各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那人说:你名叫什么?他说:我名叫雅各。那人说: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上帝与人较力,都得了胜。雅各问他说:请将你的名告诉我。那人说:何必问我的名?于是在那里给雅各祝福。雅各便给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就是上帝之面的意思),意思说:我面对面见了上帝,我的性命仍得保全。日头刚出来的时候,雅各经过毗努伊勒,他的大腿就瘸了。故此,以色列人不吃大腿窝的筋,直到今日,因为那人摸了雅各大腿窝的筋。”(创32:24-32)
这位与雅各摔跤的,要么是代表上帝的天使,要么是上帝显现。但不论是哪种情况,都是用人的方式来显现,因为他能够与雅各的肉身之躯直接摔跤,并且还能够被雅各拉住无法离开。这里的意义十分深刻丰富,但可以大致理解为:这是人性与神性之间在世上的较量。也就是说,上帝创造的人类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对手,雅各所代表的是人类最强大的人性,能够对抗以人性模式出现的神性。然而,神性毕竟是神性,能够通过超自然的方式,把雅各的大腿轻松搞瘸,胜过强大但有限的人性力量。而且,不论人性多么伟大,其中最尴尬和无奈的是,每个人都要有一死,死亡嘲笑着人类。在后来的《新约》时代可以看到,人类终于能够通过在耶稣基督里的信仰,通过圣灵获得足够的神性而向死亡夸胜。
还有一个相似的例子,是挪亚大洪水之后巴别塔的故事,也记载了人性挑战神性而惨遭失败。《创世记》11:1-9记载说: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巴别塔的事情说明了在罪性的感染下,人就会因为人性力量强大的一面而骄傲自大,自我崇拜,并挑战神性。然而,上帝的神性击败这种罪行,让人类立刻谦卑下来。
上帝兴起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胜利离开埃及后,在前往迦南的旷野中,摩西忙于治理60万人而精疲力尽,焦头烂额。这个时候,摩西的岳父叶忒罗来看望他,发现摩西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处理百姓中的案子,并让百姓懂得上帝的律例和法度。岳父认为摩西这样的管理方式是不正确的,而且身心太劳累承受不住,就提出建议,让摩西只负责教导百姓遵守上帝的律例和法度,并建立管理的团队分担其它责任。他说:“……要从百姓中拣选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上帝、诚实无妄、恨不义之财的人,派他们作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管理百姓,叫他们随时审判百姓,大事都要呈到你这里,小事他们自己可以审判。这样,你就轻省些,他们也可以同当此任。你若这样行,上帝也这样吩咐你,你就能受得住,这百姓也都平平安安归回他们的住处。”(出18:13-23)摩西采纳了岳父的建议,并加以发挥,就形成了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这里的问题在于,摩西是埃及王宫里培养出来的,应当是知识和才能兼备,对管理事务不陌生,但为什么却需要他的岳父来指点才恍然大悟呢?因为摩西经历了上帝的神性大能,并折服,从而导致了由于常常经历神性和依靠神性,就懒惰于发挥个人的头脑和能力。许多的属灵领袖都是如此。于是,摩西的岳父就从局外人的角度,看到了摩西在人性责任方面的忽视。作为摩西,在被提醒之后,就运用理性来进行管理运作,在神性的责任(上帝的吩咐)框架下,尽到了人性的责任,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赐福。
《约伯记》——神性对人性的怜悯与肯定
《约伯记》是人类苦难篇章的缩影,代表着人性的脆弱和可怜无奈,特别是在魔鬼邪恶势力的伤害下,都通过约伯的苦难和信仰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信仰上帝的人们,在享受赐福和平安的时候,都会赞美上帝,信仰坚定。然而,如果我们落到约伯这样的巨大苦难处境中,我们的信仰和信心还能剩多少呢?在这种处境中剩下的信仰和信心,才是真正的信仰和信心。此外,非常重要的另外一点是,上帝肯定了约伯真实自然流露出来的人性,谴责了约伯三位朋友以神性代替并压制人性的律法主义的思路和言语。从这两个角度,才有利于深刻读懂《约伯记》。
《约伯记》一开始就揭露了约伯苦难的来源——是撒旦的故意伤害,却是在上帝的允许范围内。《约伯记》并没有以约伯的苦难作为故事的结束,而是记载了在人性走到尽头的时候,上帝的神性震撼出场,并让人性的脆弱和不足暴露在神性的亮光之中。然后,上帝才结束了约伯的苦难,还加倍赐福了约伯,从而以喜剧的方式剧终。读《约伯记》,能够让人的理性在上帝的面前谦卑和折服。
《约伯记》第一章描述了在上帝的许可下,魔鬼撒旦用各种灾祸来打击约伯,企图证明约伯的信仰是基于上帝的赐福,质量并不纯正。于是,约伯的七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以及不计其数的家产,在一天之内全部被飞来横祸所灭绝了。约伯悲痛欲绝,但仍然持守信仰的纯正。撒旦继续攻击他,让他浑身长疮,痛不欲生,以至于他的妻子都嘲笑他:“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仍然持守你的纯正吗?你弃掉上帝,死了吧!’约伯却对她说:‘你说话象愚顽的妇人一样。嗳!难道我们从上帝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在这一切的事上约伯并不以口犯罪。”(伯2:9-10)
约伯的三位朋友听说了,前来看望约伯,与他一同悲伤,并安慰他。面对朋友,极其痛苦的约伯就开口,诅咒自己的生日,并说了许多消沉的话语,腔调满有绝望。于是,他的第一位朋友就责备他说:“但现在祸患临到你,你就昏迷,挨近你,你便惊惶。你的倚靠,不是在你敬畏上帝吗?你的盼望,不是在你行事纯正吗?请你追想:无辜的人有谁灭亡?正直的人在何处剪除?”(伯4:5-7)这位朋友的意思是,这些灾祸是有正当的神性理由的,约伯的家人并不是无辜的。他还说:“上帝所惩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轻看全能者的管教(伯5:17)。”这位的意思是,约伯的灾祸来自上帝的惩罚和管教。此外,他还向约伯显示自己的敬虔说:“至于我,我必仰望上帝,把我的事情托付他(伯5:8)。”
约伯听了,就为自己辩护说,自己承受的痛苦是朋友们所无法估量的,并且他的抱怨是有正当的人性理由的,因为“野驴有草岂能叫唤?牛有料岂能吼叫?(伯6:5)”这样的处境,还不如让“上帝把我压碎,伸手将我剪除。(伯6:9)”约伯接着开始对朋友表达不满说:“请你们教导我,我便不作声;使我明白在何事上有错。正直的言语力量何其大!但你们责备是责备什么呢?绝望人的讲论既然如风,你们还想要驳正言语吗?……请你们转意,不要不公;请再转意,我的事有理。我的舌上岂有不义吗?我的口里岂不辨奸恶吗?(伯6:24-26;29-30)”约伯的意思是,如果是正当的教导,他会接受,但如果只是责备一个绝望的人所发出的牢骚,有什么意义呢?这不是公正的方式,他希望朋友们不要这样,因为他认为自己的逻辑和认识是有理的,舌头并没有犯错。
不论约伯的舌头是否犯错,他的认识是否正确,作为一个身处巨大灾难而看不到上帝拯救的人,自然流露出人性的软弱,发一些“牢骚”,应当受到同情,而不是一顿属灵大话的教训。如果舍身处地,人性的软弱和需要都是一样的。约伯在这个时候选择的是,或者说,他无法掩饰自己的人性软弱和无奈,“我不禁止我口,我灵愁苦,要发出言语;我心苦恼,要吐露哀情。”(伯7:11)
这时,约伯的第二位朋友开始发话,振振有词批评约伯说:“这些话你要说到几时?口中的言语如狂风要到几时呢?上帝岂能偏离公平?全能者岂能偏离公义?或者你的儿女得罪了他;他使他们受报应。你若殷勤地寻求上帝,向全能者恳求;你若清洁正直,他必定为你起来,使你公义的居所兴旺。”(伯8:1-6)这位朋友也认为,约伯及其儿女们的遭遇一定是罪有应得。
在属灵话语的猛烈批评下,约伯就禁不住开始反省自己的问题。然而,很快他又忍不住向上帝诉苦并发牢骚说:“你为何使我出母胎呢?不如我当时气绝,无人得见我。这样,就如没有我一般,一出母胎就被送入坟墓。”(伯10:18-19)
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位朋友就开始批评约伯说:“这许多的言语,岂不该回答吗?多嘴多舌的人,岂可称为义吗?你夸大的话,岂能使人不作声吗?你戏笑的时候,岂没有人叫你害羞吗?你说:我的道理纯全;我在你眼前洁净。惟愿上帝说话;愿他开口攻击你,并将智慧的奥秘指示你;他有诸般的智识。所以当知道上帝追讨你,比你罪孽该得的还少。”(伯11:1-6)
对于这样明显的大道理定罪,约伯反驳说:“但我也有聪明,与你们一样,并非不及你们。你们所说的,谁不知道呢?(伯12:3)”约伯的意思是,他并不比这三位朋友傻,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轻易就认为他搞错了呢?对于约伯来说,他是一位信仰成熟的人,对于生活中的风雨是相当明白的,因此,对于这场莫名其妙又带有明显摧毁意图的灾祸,他确实百思不得其解。朋友们的那些属灵套话,实在没有什么意义。约伯的遭遇确实非同寻常,灵界的背景原因复杂,不是轻易就能够解读的。但是,痛苦的压力大,又想不明白,实在承受不住,就只能放纵一下人性的软弱,或者说,这个时候他拒绝说大于信心的话,也不做大于信心的事情。约伯的思考深度,是三位朋友所不能理解的。三位朋友的分析角度,是简单的神性压倒一切的思维模式。
约伯再次强调说明,并责备警告三位朋友,他们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在得罪上帝:“这一切我眼都见过,我耳都听过,而且明白。你们所知道的,我也知道,并非不及你们。我真要对全能者说话;我愿与上帝理论。你们是编造谎言的,都是无用的医生。惟愿你们全然不作声;这就算为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听我的辩论,留心听我口中的分诉。你们要为上帝说不义的话吗?为他说诡诈的言语吗?你们要为上帝徇情吗?要为他争论吗?他查出你们来,这岂是好吗?人欺哄人,你们也要照样欺哄他吗?你们若暗中徇情,他必要责备你们。他的尊荣岂不叫你们惧怕吗?他的惊吓岂不临到你们吗?你们以为可纪念的箴言是炉灰的箴言;你们以为可靠的坚垒是淤泥的坚垒。你们不要作声,任凭我吧!让我说话,无论如何我都承当。”(伯13:1-13)
约伯的头脑很清楚,人痛苦的时候头脑往往特别清楚,也就更感到痛苦。约伯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朋友们说的是属灵的假大空话,是属灵的煽情,还自以为是站在上帝一边,其实是用虚伪的言语来替上帝辩护,因此上帝“必要责备你们”。约伯愿意与上帝理论,是出于信心的,也表达了心中的真诚和没有诡诈。约伯希望他们停止一味的指责,好让他说话。约伯渴望朋友们的理解,能够多一些人性的安慰和共鸣:“你们要细听我的言语,使我所辩论的入你们的耳中。我已陈明我的案,知道自己有义。有谁与我争论,我就情愿缄默不言,气绝而亡。(伯13:17-19)”约伯这时更大胆地认定自己是有义的,这样的灾难不是来自上帝的惩罚。如果朋友们再不明白他在说什么,继续误解他,他就是死也不愿意多做解释了。约伯的判断是正确的。
然而,约伯的朋友们却越发慷慨激昂,占据属灵的制高点,继续谴责约伯,而约伯越发艰难地辩论和解释。他的朋友以利户最后说:“你以为有理,或以为你的公义胜于上帝的公义,才说这与我有什么益处?我不犯罪比犯罪有甚么好处呢?我要回答你和在你这里的朋友。你要向天观看,瞻望那高于你的穹苍。你若犯罪,能使上帝受何害呢?你的过犯加增,能使上帝受何损呢?你若是公义,还能加增他什么呢?他从你手里还接受什么呢?你的过恶或能害你这类的人;你的公义或能叫世人得益处。……论到全能者,我们不能测度;他大有能力,有公平和大义,必不苦待人。所以,人敬畏他;凡自以为心中有智慧的人,他都不顾念。”(约伯记35:1-8;37:23-24)
和其他三位朋友一样,以利户的言语没有错误,论证的神性无可挑剔,神学理论坚实有力,逻辑清楚。然而,正在这时候,上帝出现了,开口就发出谴责以利户的言语,并让约伯面对上帝,聆听答案。“那时,耶和华从旋风中回答约伯说:谁用无知的言语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你要如勇士束腰;我问你,你可以指示我。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那里呢?你若有聪明,只管说罢!你若晓得就说,是谁定地的尺度?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地的角石是谁安放的?”(伯38:1-6)
上帝一口气问了一百多个类似的问题,都是当时的人类文明所根本无法提供答案的。然后,“ 耶和华又对约伯说:强辩的岂可与全能者争论吗?与上帝辩驳的可以回答这些吧!于是,约伯回答耶和华说:我是卑贱的!我用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我说了一次,再不回答;说了两次,就不再说。(伯40:1-5)”约伯在上帝全然威严大能的神性面前,震惊不已,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心思意念的惊人局限性和自身的渺小,就欲言又止。这时,闭口禁言成为最好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也被称为圣洁的沉默)。接着,上帝又重复刚才的方式,继续与约伯辩论:“于是,耶和华从旋风中回答约伯说:你要如勇士束腰;我问你,你可以指示我。你岂可废弃我所拟定的?岂可定我有罪,好显自己为义吗?你有上帝那样的膀臂吗?你能象他发雷声吗?”(伯40:6-9)
约伯与三位朋友的理论和辩论,上帝都听到了。上帝回答了约伯的问题,说明了约伯是没有资格和能力与上帝辩论的。但是,上帝并没有责备约伯。于是,“约伯回答耶和华说:我知道,你万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拦阻。谁用无知的言语使你的旨意隐藏呢?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求你听我,我要说话;我问你,求你指示我。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自己(或译:我的言语),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伯42:1-6)
约伯在上帝面前折服得五体投地,并为自己的自以为义和自信而感到懊悔和羞愧。事实上,上帝并没有说约伯错了,只是让他折服;也没有否定约伯的义,只是说明他没有资格与上帝辩论;同时,上帝并没有解释这些灾难的原因。也就是说,上帝对约伯的人性的软弱表现和局限性,没有任何的责备和不满。此时,约伯显然更深刻明白了上帝,并且承认“我所说的是我不明白的;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
相反,上帝对约伯三位朋友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令人吃惊。“耶和华对约伯说话以后,就对提幔人以利法说:我的怒气向你和你两个朋友发作,因为你们议论我不如我的仆人约伯说的是。现在你们要取七只公牛,七只公羊,到我仆人约伯那里去,为自己献上燔祭,我的仆人约伯就为你们祈祷。我因悦纳他,就不按你们的愚妄办你们。你们议论我,不如我的仆人约伯说的是。于是提幔人以利法、书亚人比勒达、拿玛人琐法照着耶和华所吩咐的去行;耶和华就悦纳约伯。”(伯42:7-9)
这里,上帝严厉谴责了三位朋友的辩论,怒气向他们发作,同时肯定了约伯的辩论,并强调他悦纳约伯。这是令人吃惊的结局,与人的常规逻辑不符合。因为约伯的三位朋友的神学论证严谨,几乎无可挑剔,并且他们始终站在上帝的一边为上帝辩护,为上帝说话,谴责约伯提出要与上帝理论和自以为义的态度。然而,结局却是上帝的怒气要向他们发作,同时高度肯定了约伯的言论,并“悦纳约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约伯记》解释了一个重要的真理:上帝欣赏真诚的人性,厌恶用神性压制或代替人性的所谓“属灵至上”,尽管神性本身没有问题,且是荣耀的。因此,是约伯人性的真诚流露,不论是因为信仰神性所支撑而表现的美好理性和自信,还是因着苦难而流露出的软弱无奈,都博得了上帝的喜悦。而约伯三位朋友的神性高谈阔论和对约伯人性的谴责,是站在所谓“属灵高度”的律法主义,压制了人性,贬低了人性,伤害了人性。因此,上帝的怒气向他们发作,命令他们献祭,并让约伯替他们祷告,才肯赦免他们的罪。
《约伯记》最后以喜剧的圆满方式结束:“约伯为他的朋友祈祷。耶和华就使约伯从苦境(原文是掳掠)转回,并且耶和华赐给他的比他从前所有的加倍。”(伯42:10)
在《旧约》中,《传道书》和《约伯记》的主题思路也十分相似。略有不同的是,前者是从成功者的角度来表达,后者是从失败者的角度来论述。
《雅歌书》——上帝创造的唯美人性
《雅歌书》是令许多基督徒感到尴尬的一部书。教会历史中曾经有反对的声音,认为《雅歌书》应当从《圣经》中删除。人们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这部书里有那么多男女爱情和男欢女爱的情节描述,有些地方甚至接近“情色”的程度?一些神学家努力将这部书诠释出属灵的深刻神性含义,但多为牵强附会。
《雅歌书》是一部以人性为主题的伟大诗篇,甚至没有任何神性的词语,也没有神性的含义,完全是一部唯美人性的作品。如果说有任何的神性色彩,那就是,这部书也是上帝的启示,正如整本《圣经》,都是无误的。那么,在这种信任的前提下,我们当怎样解读《雅歌书》呢?
简而言之,在神性之威严盎然的整个《旧约》中,《雅歌书》仿佛是神性烈焰中喷涌出来的人性之冰凉甘泉……这是上帝所希望的人性之美,人性之爱,散发出阳光清泉般的美丽。
翻开《雅歌书》,前两节经文是:“所罗门的歌,是歌中的雅歌。(新娘:)愿他用口与我亲嘴;因你的爱情比酒更美。” 在女子表达对男子的爱情之后,男子开始回应:“我的佳偶,我将你比法老车上套的骏马。你的两腮因髮辫而秀美;你的颈项因珠串而华丽。(歌1:9-10)”在频繁的对话中,这位男子(是王子的身份,不是所罗门王)多次称赞女子的美丽和温柔,说:“我的佳偶,你甚美丽!你甚美丽!你的眼好像鸽子眼。”(歌1:15)作为人类历史中最为荣华富贵和智慧的所罗门王,他对男女之爱的理解,他对上帝的信仰,都说明了他是在圣灵的默示下执笔《雅歌书》的最佳人选。
《雅歌书》中的男女之爱情,主要是通过称为“良人”的男子和称为“佳偶”的女子之间的对话来表达的,重点表现在心灵、情感和性感三个方面,构成纯真而丰富的男女之间的人性之爱,并通过情感和性感而触及到心灵——爱情的宫殿。对话精彩和细致,伴随着男女双方的独特人性特点,从这三个方面跌宕起伏,交织着进入深度的爱情境界。
心灵方面:爱情在心灵方面的表现与在情感方面的表现,容易混淆,但其实两者之间是不同的类型,在实际的体会中更为清楚和明显。在这方面,男女没有实质性区别,尽管表达方式可能略有不同。下面的一些经文,是与“心爱”有关的。
美丽使人心灵愉悦,并非只是悦目。男子良人在心灵感受方面,首先表达了对女子美丽的高度评价:你甚美丽!你甚美丽!而女子佳偶首先表达的言语是:“我以我的良人为一袋没药,常在我怀中。我以我的良人为一棵凤仙花,在隐基底葡萄园中。”(1:14)两者都表达了爱在心灵中的愉悦,良人直接评价美丽,佳偶所表达的则更接近心灵(怀中)。当然,佳偶也这样的直白表达:“我的良人哪,你甚美丽可爱!……”(1:16)
接下来在2:1-3中,女子佳偶评价自己说:“我是沙仑的玫瑰花,是谷中的百合花。”
男子良人真心回应赞赏:“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荆棘内。”
佳偶也赞赏良人说:“我的良人在男子中,如同苹果树在树林中。我欢欢喜喜坐在他的荫下,尝他果子的滋味,觉得甘甜。”
从心灵方面表现爱情的经文还有许多:
良人:“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来,与我同去!因为冬天已往,雨水止住过去了。地上百花开放,百鸟鸣叫的时候,已经来到;斑鸠的声音在我们境内也听见了。无花果树的果子渐渐成熟;葡萄树开花放香。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来,与我同去!(2:10-12)”这里有春泉般的纯洁和阳光下的透明,令人心旷神怡。
接着,良人又说:“我的鸽子啊,你在磐石穴中,在陡岩的隐密处。求你容我得见你的面貌,得听你的声音;因为你的声音柔和,你的面貌秀美。(2:14)”这里从心灵开始进入情感:思念。但仍然围绕着佳偶的美貌。
佳偶回应:“良人属我,我也属他;他在百合花中牧放群羊。我的良人哪,求你等到天起凉风、日影飞去的时候,你要转回,好象羚羊,或象小鹿在比特山上。”(2:16-17)这里也从心灵开始进入情感:恋慕。
双方都开始体会思念之苦。
情感方面:佳偶所表达的是作为女性的人性特点,主要是思念和爱慕良人。良人则是从男性的角度:赞赏和爱恋佳偶。尽管双方的情感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情感都是一样的。
佳偶:“我夜间躺卧在床上,寻找我心所爱的;我寻找他,却寻不见。我说:我要起来,游行城中,在街市上,在宽阔处,寻找我心所爱的。我寻找他,却寻不见。城中巡逻看守的人遇见我;我问他们:你们看见我心所爱的没有?”(3:1-3)
良人:“我要往没药山和乳香冈去,直等到天起凉风、日影飞去的时候回来。我的佳偶,你全然美丽,毫无瑕疵!……我妹子,我新妇,你夺了我的心。你用眼一看,用你项上的一条金链,夺了我的心!我妹子,我新妇,你的爱情何其美!你的爱情比酒更美!你膏油的香气胜过一切香品!”(4:6-7,9-10)
两人爱情关系的发展,很快进入需要约会的阶段,感情迅速火热升级(5:2-8)。
佳偶:“(新娘)我身睡卧,我心却醒。这是我良人的声音;他敲门说:
良人:(新郎)我的妹子,我的佳偶,我的鸽子,我的完全人,求你给我开门;因我的头满了露水,我的头发被夜露滴湿。
佳偶:“(新娘)我回答说:我脱了衣裳,怎能再穿上呢?我洗了脚,怎能再玷污呢?我的良人从门孔里伸进手来,我便因他动了心。我起来,要给我良人开门。我的两手滴下没药;我的指头有没药汁滴在门闩上。我给我的良人开了门;我的良人却已转身走了。他说话的时候,我神不守舍;我寻找他,竟寻不见;我呼叫他,他却不回答。城中巡逻看守的人遇见我,打了我,伤了我;看守城墙的人夺去我的披肩。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嘱咐你们:若遇见我的良人,要告诉他,我因思爱成病。”
佳偶表现的这种牵肠挂肚的思念情怀,栩栩如生。这也可能是她做的一个甜蜜而苦涩的梦境。她找不到良人的这种强烈的思念之苦,很快就演化成性感的需要(5:10-15)。而在此之前,良人已经表现出男性的人性特点,在夸奖佳偶美貌的时候,具体描述了佳偶的外貌,并流露了初步的性感(4:1-5)。
性感方面:性感是人性中的人性,是任何男女都无法抗拒的,也是罪性最容易影响和腐蚀的美好而脆弱之极的人性部分。良人和佳偶进入性感状态的表现,是纯洁佳美的,且不受罪恶和污秽情欲的沾染,是性感的理想模式,因此是高境界的人性水平,无与伦比。
良人:“我的佳偶,你甚美丽!你甚美丽!你的眼在帕子内好象鸽子眼。你的头发如同山羊群卧在基列山旁。你的牙齿如新剪毛的一群母羊,洗净上来,个个都有双生,没有一只丧掉子的。你的唇好象一条朱红线;你的嘴也秀美。你的两太阳在帕子内,如同一块石榴。你的颈项好象大卫建造收藏军器的高台,其上悬挂一千盾牌,都是勇士的藤牌。你的两乳好象百合花中吃草的一对小鹿,就是母鹿双生的。”(4:1-5)
可以看出,良人是从最后一句进入性感的,这是男子人性特征自然的流露。
佳偶:“我的良人白而且红,超乎万人之上。他的头象至精的金子;他的头发厚密累垂,黑如乌鸦。他的眼如溪水旁的鸽子眼,用奶洗净,安得合式。他的两腮如香花畦,如香草台;他的嘴唇象百合花,且滴下没葯汁。他的两手好象金管,镶嵌水苍玉;他的身体如同雕刻的象牙,周围镶嵌蓝宝石。他的腿好象白玉石柱,安在精金座上;他的形状如利巴嫩,且佳美如香柏树。他的口极其甘甜;他全然可爱。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这是我的良人;这是我的朋友。(5:10-16)”
可以看出,佳偶作为女性,在性感方面与良人男子同样丰富,只是最后一句突然从性感又回到情感(他全然可爱)和心灵方面(这是我的良人;这是我的朋友)。由此,女子的人性特征彰显无遗。接着她又说:“我属我的良人,我的良人也属我;他在百合花中牧放群羊。”(6:3)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良人仍然夸奖佳偶的身体美,进入性感的最高境界(7:1-9):
“王女啊,你的脚在鞋中何其美好!你的大腿圆润,好象美玉,是巧匠的手做成的。
你的肚脐如圆杯,不缺调和的酒;你的腰如一堆麦子,周围有百合花。
你的两乳好象一对小鹿,就是母鹿双生的。
你的颈项如象牙台;你的眼目象希实本、巴特拉屏门旁的水池;你的鼻子仿佛朝大马色的利巴嫩塔。
你的头在你身上好象迦密山;你头上的发是紫黑色;王的心因这下垂的发咎系住了。
我所爱的,你何其美好!何其可悦,使人欢畅喜乐!
你的身量好象棕树;你的两乳如同其上的果子,累累下垂。
我说:我要上这棕树,抓住枝子。愿你的两乳好象葡萄累累下垂,你鼻子的气味香如苹果;你的口如上好的酒。”
这是令人心颤的唯美人性,仿佛是纯净喷涌的泉水,伴随着极大的喜乐和甜美,没有任何杂质,如同精金,又如蜂房下滴的蜜。性感进入了这样的境界,才是人性巨大的赐福,尽管这种性感与罪性的沾染和诅咒只有一步之遥,但其实两者永远不会交叉,因为这是人性天堂的境界,而罪性的境界是地狱。两者又如同光明和黑暗,彼此相隔,却绝不会越界。我们因此陶醉并感谢赞美上帝创造的人性之美,是无法估量的,是伟大壮丽的神迹。
佳偶接下来的表达,综合了心灵、情感和性感三个方面:
“我属我的良人,他也恋慕我。我的良人,来吧!你我可以往田间去;你我可以在村庄住宿。我们早晨起来往葡萄园去,看看葡萄发芽开花没有,石榴放蕊没有;我在那里要将我的爱情给你。风茄放香,在我们的门内有各样新陈佳美的果子;我的良人,这都是我为你存留的。” (歌7:10-13)
上述这三个方面的爱情表达是大致的顺序,但常常交织在一起,是有机的结合,不是机械的分离。性感是非常人性的部分,这不是动物之间简单的繁衍后代的需要,而是心灵、情感和肉体“三者合一”的人性爱情的最高境界。这是当感恩的、可赞美的,是上帝创造的荣耀。
读《雅歌书》——上帝所亲自书写的人性之诗之歌之画卷,让读者经历唯美人性的心灵滋润,让我们这些在这个世界里人性饱受创伤的人类,泪流满面。当我们读的时候,能感到人性的清泉从心中喷涌而出,心灵的纯洁高度提升。而且,我们犯罪的欲望也暂时消失,换来的是人性高度的纯洁,感受到爱情的甜美,获得极大的品性陶冶,且有平安喜乐充满心灵。这样的心灵经历能激发我们下定决心,活出上帝所创造的纯真人性之美,人性之光,人性之盐。
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雅歌书》中最后一章的一段经文,这位佳偶总结了男女爱情的真理:“爱情,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8:7)
除了《雅歌书》,《旧约》中的《诗篇》反应了人性与神性合一的最高境界,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大卫王对自己人性的深刻描述,甚至采用夸张的文学手法,对神性深刻准确地理解,其信仰的高度境界令人肃然起敬;而其中大量的公义话题,表达了人性与神性的强烈共鸣。这里因为篇幅有限,就不作解读了。
三、《新约》中的神性与人性
《新约》的主题是信仰与爱,所以也称为恩典时代。《新约》是为了成就《旧约》中的神性律法所不能成就的意图——美好的人性。因此,也可以说,《新约》的主题是人性;爱是人性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新约》给人类指出唯一的真理之路,是通过在耶稣基督里的信仰获得神性,从而支持并实现爱的人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约》中的救恩,其直接意图在于让人有能力活出上帝最初创造的美好人性,当然是更成熟的人性。也就是说,因信耶稣基督而称义的救赎功效,就是通过圣灵获得足够的神性,活出上帝所喜悦的人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能够对救恩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深刻理解,并对信仰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新约》中的神迹多为赐福,是神性服务于人性而得荣耀,并且神性和人性交织在一起。在神性篇里的例子,是以神性为主,人性为辅。在人性篇里的例子,是以人性为主,神性为辅。
1、神性篇:“起来吧,你的罪赦了。”
在《旧约》中,有许多伟大的神迹,多表现为大能和公义,惩罚性的甚多,彰显令人敬畏的神性,且围绕着上帝和他的先知。在《新约》中,也是通过许多神迹奇事来表现神性,但略有不同,多表现为大能和恩典,属于赐福性的,且围绕着上帝独生子耶稣基督和他的门徒。《新约》中的神迹多数与《旧约》中先知以利亚和以利沙所行的神迹类型相似,当然也有更伟大的,与《旧约》中的《创世记》相媲美。《新约》中的神迹大致可以分为耶稣的神迹和门徒的神迹。
《新约》中的第一个神迹是,施洗约翰的父亲——祭司撒迦利亚和妻子老来得子等一系列相关的赐福。第二个神迹是耶稣基督的诞生;这个过程中,天使向玛利亚显现,圣灵感孕玛利亚,天使指示约瑟,耶稣基督的诞生,三位博士的拜访,大队的天使向牧羊人显现。圣诞节如今在全世界的普及,让这段历史家喻户晓,尽管不是每个人都相信这是真实的神迹。
少年时代的耶稣,就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神性。根据《路加福音》2:39-52,耶稣出生之后不久,按照旧约的律法,“约瑟和马利亚照主的律法办完了一切的事,就回加利利,到自己的城拿撒勒去了。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在他身上。每年到逾越节,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他们按着节期的规矩上去。守满了节期,他们回去,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并不知道,以为他在同行的人中间,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他,既找不着,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 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他父母看见就很希奇。他母亲对他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他所说的这话,他们不明白。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他母亲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
少年耶稣的这种做法,看起来是不近人情,即不符合人性,所以受到母亲的责备。人们这时候并不明白耶稣基督的神性,因此只考虑他的人性表现是否合适。当然,耶稣基督的人性也是丰富美好的,因此,“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
耶稣大约30岁的时候,开始传播福音。他到约旦河,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
“那时,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在约但河里受了约翰的洗。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圣灵就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他在旷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试探,并与野兽同在一处,且有天使来伺候他。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上帝的福音,说: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9-15)
在希腊原文中是,圣灵仿佛鸽子,降入他的身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基督徒有圣灵内住,也应当是经过这种圣灵降入的过程,因此人的生命中获得了有上帝同在的神性。这是一个伟大的神迹。耶稣在地上传福音,大概用了三年的时间。期间,他用真理教导人们,施行神迹帮助人们,充分证明了他的神性。 耶稣所行的神迹中,治病的最多,包括医治肉体的疾病、赶鬼医治灵界的疾病。最为经典的几个例子包括,医治当时的不治之症麻风病、为精神病人赶鬼。耶稣还行了一些神迹,让盲人得看见、瘫痪的站起来、哑巴能说话。这里就不逐一列举了。
“有一个长大麻风的来拜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吧!他的大麻风立刻就洁净了。”(太8:2-3)
下面的是一个著名的赶鬼的例子。
“耶稣既渡到那边去,来到加大拉人的地方,就有两个被鬼附的人从坟茔里出来迎着他,极其凶猛,甚至没有人能从那条路上经过。他们喊着说:上帝的儿子,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时候还没有到,你就上这里来叫我们受苦吗?离他们很远,有一大群猪吃食。鬼就央求耶稣,说:若把我们赶出去,就打发我们进入猪群吧!耶稣说:去吧!鬼就出来,进入猪群。全群忽然闯下山崖,投在海里淹死了。”(太8:28-32)
耶稣的神迹还有分粮给人:
“天将晚的时候,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时候已经过了,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耶稣说:不用他们去,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说:我们这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耶稣说:拿过来给我。于是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就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太14:15-21)
耶稣的神迹还有一些是权柄和能力的显示: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去,等他叫众人散开。散了众人以后,他就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里。那时船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夜里四更天,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就惊慌了,说: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甚么疑惑呢?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说:你真是上帝的儿子了。”(太14:22-33)
耶稣在《新约》中所行的人们眼睛能看到的最伟大神迹,当属让他的朋友拉撒路从死里复活。
“耶稣又心里悲叹,来到坟墓前;那坟墓是个洞,有一块石头挡着。耶稣说:你们把石头挪开。那死人的姐姐马大对他说: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耶稣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上帝的荣耀吗?他们就把石头挪开。耶稣举目望天,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说了这话,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那死人就出来了,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耶稣对他们说,解开,叫他走!”(约11:38-44)
上述的神迹奇事,都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神性的应有表现。然而,耶稣基督从他无与伦比的神性高度,告诉我们什么是眼睛看不见的伟大神迹。
“有一天,耶稣教训人,有法利赛人和教法师在旁边坐着;他们是从加利利各乡村和犹太并耶路撒冷来的。主的能力与耶稣同在,使他能医治病人。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要抬进去放在耶稣面前,却因人多,寻不出法子抬进去,就上了房顶,从瓦间把他连褥子缒到当中,正在耶稣面前。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文士和法利赛人就议论说:这说僭妄话的是谁?除了上帝以外,谁能赦罪呢?耶稣知道他们所议论的,就说:你们心里议论的是什么呢?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哪一样容易呢?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我吩咐你,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当众人面前立刻起来,拿着他所躺卧的褥子回家去,归荣耀与上帝。众人都惊奇,也归荣耀与上帝,并且满心惧怕,说:我们今日看见非常的事了。”(路5:17-26)
根据《圣经》我们可以知道,施行治疗疾病等眼睛可见的超自然奇迹,这样的事情,撒旦的仆人们在这个世界也能行出来,却是通过获得邪灵力量的法术。但是,赦免人的罪,只有上帝才能做到,因此,这是眼睛看不见的伟大神迹,是最伟大的神迹。当然,耶稣基督两种神迹都能行,并且,他所行的眼能所见的神迹,例如,让人从死里复活,是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神迹。
有关耶稣的神迹还有许多,其中最伟大的是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后,从死里复活,在之后的40天里常与门徒同在,最后在门徒们的面前升上天去。
“七日的头一日,黎明的时候,那些妇女带着所预备的香料来到坟墓前,看见石头已经从坟墓滚开了,他们就进去,只是不见主耶稣的身体。正在猜疑之间,忽然有两个人站在旁边,衣服放光。妇女们惊怕,将脸伏地。那两个人就对他们说: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当纪念他还在加利利的时候怎样告诉你们,说: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他们就想起耶稣的话来,便从坟墓那里回去,把这一切事告诉十一个使徒和其余的人。……正说这话的时候,耶稣亲自站在他们当中,说:愿你们平安!他们却惊慌害怕,以为所看见的是魂。耶稣说:你们为什么愁烦?为什么心里起疑念呢?你们看我的手,我的脚,就知道实在是我了。摸我看看!魂无骨无肉,你们看,我是有的。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脚给他们看。他们正喜得不敢信,并且希奇;耶稣就说:你们这里有什么吃的没有?他们便给他一片烧鱼。他接过来,在他们面前吃了。耶稣对他们说:这就是我从前与你们同在之时所告诉你们的话说: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于是耶稣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又对他们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并且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你们就是这些事的见证。我要将我父所应许的降在你们身上,你们要在城里等候,直到你们领受从上头来的能力。耶稣领他们到伯大尼的对面,就举手给他们祝福。正祝福的时候,他就离开他们,被带到天上去了。他们就拜他,大大的欢喜,回耶路撒冷去,常在殿里称颂上帝。”(路24:1-9;36-53)
耶稣的复活和升天,说明了耶稣完全的神性。也就是说,耶稣是完全的上帝。在这个过程中,门徒们反复显示了他们自己的小信。从神学的角度来分析,不信是一种严重的罪;但小信不是罪,而是人性的一种软弱表现,常常会让罪性乘虚而入。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犯罪之前,就已经是小信了,因此导致了撒旦的诱惑获得了成功。比小信更严重的程度是“迟钝的信”,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无知”(路24:25),这是耶稣责备门徒的话。
耶稣升天后,圣灵在五旬节降入基督徒们的身体,可以说是与赦罪、死里复活并列的最伟大的神迹。
“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象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2:1-4)
圣灵进入信徒的身体内住在心灵和生命中,赋予信徒们伟大的神性和权柄。这是上帝对人类的重新创造,因此是新约时代最伟大的神迹,是人类获得神性的最高表现。圣灵的降临,还导致天国在地上开始产生和扩张。之后,信徒们运用神性权柄,施行神迹奇事,治病赶鬼,最重要的是,将福音传开,让更多的人被圣灵重新创造,获得新生和永生。圣灵在我们里面,因此我们就具有上帝的生命,成为上帝的儿女。在耶稣基督复活之前的时代,圣灵只是与因信称义的圣徒们同在,但并不是内住,因为他们并不具备上帝儿女的身份,尽管被上帝称为义人。这就是为什么耶稣说:“我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然而上帝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路7:28)因为约翰是旧约时代的最后一位先知,所以并没有圣灵内住。这也是为什么“耶稣转身暗暗地对门徒说:看见你们所看见的,那眼睛就有福了。我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君王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路10:23-24)
《新约》中的最后一书,也是《圣经》中的最后一书——《启示录》,是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充满令人闻而生畏的炙热神性。在最后一章中描述了新世界的模样:
“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内街道当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从上帝和羔羊的宝座流出来。在河这边与那边有生命树,结十二样果子,每月都结果子;树上的叶子乃为医治万民。以后再没有咒诅;在城里有上帝和羔羊的宝座;他的仆人都要事奉他,也要见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上帝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22:1-5)
《新约》中的神性十分丰富,主要是服务于人性。《新约》中的人性,是整本《圣经》的结晶,标志着上帝对人类的教育进入高级文明的阶段。耶稣基督所表现的超越历代所有先知的大能神性,令犹太人惊奇不已。然而,《旧约》中的神性是他们所熟悉的,因此,最令他们惊奇和不解甚至指责的是,具有如此神性高度的耶稣基督所表现的那些丰富人性。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神性和人性之间是不可跨越的,否则就被视为亵渎。然而,耶稣基督的到来和救赎,他的全然人性和全然神性,以及他的教导和行为,都向人类启示了极其重要的真理:神性是人性的源泉,人性的美好是神性的荣耀。
2、人性篇: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耶稣的人性是《新约》的旗帜,他的高度人性主要表现在他的至高无上的爱。耶稣基督将犹太教转化为基督教,实际上是将神人之间不可逾越的宗教鸿沟,转化为神人之间建立个人关系的团契。于是,人性化的信仰建立起来,并在信徒身上实现人性与神性的生命性合一,推动人类从此进入新的文明纪元。
耶稣生平中行的第一个神迹,是将婚宴中的水变成酒。对于基督徒来说,不禁感到有些奇怪和不解。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耶稣和他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他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说:‘母亲(原文是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他母亲对佣人说:‘他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叁桶水。耶稣对俑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佣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来,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约2:1-11)
这里,当耶稣的母亲要求耶稣帮助的时候,耶稣明白是让他行神迹。于是,耶稣从神性的角度来回答,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就没有称玛丽亚为母亲,而是妇人(圣经的翻译者显然没有理解这一点,就采用了“母亲”的称呼)。然而,可能是母亲对他的信心感动了他,耶稣就行了将水变美酒的神迹。这件事情本身荣耀了耶稣,并显示了他的神性和人性。这里的问题在于,将水变成酒这件事情,似乎缺乏高尚的属灵意义。甚至,如果是治好一个人的病,也会更有意义一些。因为《圣经》是不鼓励喝酒的,并反对酗酒和醉酒。此外,这是一场婚礼,而非属灵的聚会之类的。然而,这正说明了,耶稣从上帝的角度,对结婚这件最为人性的事情,表达了支持并提供了帮助。这本身也是《雅歌》的精神所在。
耶稣大量的人性表现,也常常与神性联系交织在一起。在上一部分所提到的那些神迹奇事,都是旨在对人性的服务,甚至释放人性。耶稣甘愿服侍人和人性,是因为他全然的神性和爱。耶稣在让拉撒路复活之前,看到人们的悲痛、迷茫和脆弱,就哭了。这里,耶稣完全的人性表现无遗,与人类一同表达人性的软弱。下面,我们来看《约翰福音》11:17-37的记载。
“耶稣到了,就知道拉撒路在坟墓里已经四天了。伯大尼离耶路撒冷不远,约有六里路。有好些犹太人来看马大和马利亚,要为她们的兄弟安慰她们。马大听见耶稣来了,就出去迎接他;马利亚却仍然坐在家里。马大对耶稣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上帝求什么,上帝也必赐给你。耶稣说:你兄弟必然复活。马大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耶稣对他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马大说: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马大说了这话,就回去暗暗地叫他妹子马利亚,说:夫子来了,叫你。马利亚听见了,就急忙起来,到耶稣那里去。那时,耶稣还没有进村子,仍在马大迎接他的地方。那些同马利亚在家里安慰她的犹太人,见她急忙起来出去,就跟着她,以为她要往坟墓那里去哭。马利亚到了耶稣那里,看见他,就俯伏在他脚前,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便说:你们把他安放在那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耶稣哭了。 犹太人就说: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其中有人说:他既然开了瞎子的眼睛,岂不能叫这人不死吗?”
“耶稣哭了”是《圣经》中最短的一节经文。因此,从人性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耶稣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读者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纯粹的人。耶稣还表现出人性的高度谦卑,也同样让我们感叹。在最后的晚餐后,耶稣亲手为门徒们洗脚,包括他早已知道的那位已经开始出卖他的叛徒犹大。这种对人和人性的谦卑服侍,完全是来自爱的驱使。
“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上帝出来的,又要归到上帝那里去,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挨到西门彼得,彼得对他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耶稣回答说: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西门彼得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耶稣原知道要卖他的是谁,所以说:你们不都是干净的。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做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13:1-17)
之后,耶稣基督与人类立约,正如上帝在此之前的近2000年与亚伯拉罕及其子孙立约。这次的立约不是通过庄严可怕的献祭仪式,而是在与门徒一同吃晚餐的时候,通过这种完全人性的方式,制定了神圣伟大的契约——新约,成为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分水岭。
“除酵节,须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到了。耶稣打发彼得、约翰,说:你们去为我们预备逾越节的筵席,好叫我们吃。他们问他说:要我们在哪里预备?耶稣说:你们进了城,必有人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你们就跟着他,到他所进的房子里去,对那家的主人说:夫子说,客房在哪里?我与门徒好在那里吃逾越节的筵席。他必指给你们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你们就在那里预备。他们去了,所遇见的正如耶稣所说的;他们就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时候到了,耶稣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耶稣对他们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我告诉你们,我不再吃这筵席,直到成就在上帝的国里。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拿这个,大家分着喝。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等上帝的国来到。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看哪!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人子固然要照所预定的去世,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他们就彼此对问,是哪一个要做这事。”(路22:7-23)
耶稣还表现了他人性的软弱。最后的晚餐后,在被逮捕之前,他的全然无限量的圣灵神性(约翰福音3:34),让他清楚知道黑暗的时刻和他为人类得救赎而死的时刻即将到来。在黑暗势力掌权的时候,他的人性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在客西马尼园里,耶稣经历了人性在灵界激烈争战中的痛苦挣扎。
“耶稣出来,照常往橄榄山去,门徒也跟随他。到了那地方,就对他们说:你们要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于是离开他们约有扔一块石头那么远,跪下祷告,说: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有一位天使从天上显现,加添他的力量。耶稣极其伤痛,祷告更加恳切,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祷告完了,就起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因为忧愁都睡着了,就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睡觉呢?起来祷告,免得入了迷惑!”(路22:39-46)
可见,这种灵界压力如此之大,以至于耶稣的人性快要承受不住,甚至祈求天父“就把这杯撤去”。于是,天使显现,为耶稣增添神性的力量。即使这样,耶稣“极其伤痛”,“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可见,耶稣经历的人性压力,是没有任何人能够相比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耶稣并没有因为人性的软弱而犯罪,因为他完全的神性保证了这一点。基督徒也是如此,人性需要神性的支撑才能刚强。
由于门徒的小信,导致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就容易滑向不信,而不信则是罪。耶稣被逮捕之后,门徒全部四散而逃。即使血气最勇猛的彼得,也只是暗暗跟在后边观察。但是,当有人质问他的身份的时候,出于失望和恐惧,他就在人面前否认了耶稣,导致了不信的罪。
“他们拿住耶稣,把他带到大祭司的宅里。彼得远远地跟着。他们在院子里生了火,一同坐着;彼得也坐在他们中间。有一个使女看见彼得坐在火光里,就定睛看他,说:这个人素来也是同那人一伙的。彼得却不承认,说:女子,我不认得他。过了不多的时候,又有一个人看见他,说:你也是他们一党的。彼得说:你这个人!我不是。约过了一小时,又有一个人极力地说:他实在是同那人一伙的,因为他也是加利利人。彼得说:你这个人!我不晓得你说的是什么!正说话之间,鸡就叫了。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路22:54-62)
耶稣门徒们的失败表现,是出于人性的软弱和无知、“心里刚硬”,或者是“愚钝的信”所导致的。小信和愚信都容易在诱惑和试探面前滑落为不信,这就是那些门徒们的情况。因此,耶稣复活后,“后来,十一个门徒坐席的时候,耶稣向他们显现,责备他们不信,心里刚硬,因为他们不信那些在他复活以后看见他的人。”(可16:14)
耶稣在被逮捕之后,经历了肉体的酷刑、心理的凌辱、无辜清白却被判处死刑,背负沉重的十字架,直到在十字架上被钉死。这个过程中,耶稣的人性和神性都经历了挑战:上帝的审判挑战了耶稣的人性,撒旦的攻击挑战了耶稣的神性。
“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太27:45-46)
耶稣为什么要那么叫喊呢?为什么上帝会离弃他? 这是一个谜,有许多解释的理论。例如,耶稣承担全人类的罪,因此代替人类承受了被上帝所离弃的惩罚。这是相当有说服力的解释。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这是来自耶稣基督人性的呐喊。这时候耶稣人性所承受的痛苦是真实而无法胜过的,这并不是罪,而是人性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这种人性的痛苦呐喊不是出于不信,而是肉体进入死亡状态的真实感受——也就是死亡的意义所在:罪的代价是与上帝隔绝。
这时候,耶稣的神性无法代替人性的痛苦,因为罪的代价必须要通过死亡来偿清;本身没有任何罪的耶稣是在为全人类的罪付出死亡的代价。正如《哥林多后书》5:21说明的耶稣的角色:“上帝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然而,神性是不会失败的,耶稣的全然神性让他的身体复活了,人性也得胜了。并且,因此凡是相信耶稣基督的,罪就得到赦免。人的罪因着这一信仰的伟大神性而得到赦免,人性就得到解放。
这就是《彼得前书》3:18 在论到耶稣基督时所解释的真理:“按着肉体说,他被治死;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
耶稣并没有因为从死里复活之后,就只有神性而没有人性,而是拥有得胜后的神性与人性。他在地上逗留了许多天,与门徒一起吃喝,后来升上天去,证明了他的全然人性和全然神性。此外,耶稣基督的教导将上帝的形像最大程度地人性化,但并没有牺牲神性,而是将神性拉近人性,填补了从伊甸园里亚当夏娃犯罪后开始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隔裂,并首先在他里面通过圣灵实现了神性与人性的联合。
综合上述的神性篇和人性篇可知,耶稣是完全的上帝和完全的人。耶稣基督的神性和人性,都是最高的境界。他向人类显示并做出了榜样,只有丰富的神性,才能产生丰富的人性。当上帝的圣灵居住在人的心灵里面,结果就是这样的。因此,人性是神性的衡量指标,神性是根,人性是果实。神性与人性能够通过爱(和公义)实现最理想的平衡。也就是说,爱是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
《圣经》教导我们,要以耶稣基督为榜样。因此,让我们已经成为基督徒的人们,都要这样活着,活出他所赐给我们的丰盛生命。
四、从西方基督教文明史看待神性与人性平衡的问题
神性和人性的平衡不仅能够在基督徒个人和团体中表现出来,还能够在社会中宏观反映出来。自耶稣基督的时代,西方的文明史,是基督教文明和罗马文明相结合的发展史。其中,前者代表神性的信仰文明,后者代表人性的世俗文明。在这2000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西方世界曾先后经历了神性过度和人性过度的两个极端,都饱尝苦果。
基督教在西方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教会初期(33-313)、罗马国教(313-476)、中世纪(476-1517)、现代时期(1517-1966)、当代时期(1966-2013)。
公元约29-33年之间,根据《使徒行传》第二章,在耶路撒冷,圣灵在五旬节(七七节)降临到正在聚集的耶稣门徒们的头上(约有120位),并进入充满他们,基督的教会正式建立。第一天,通过彼得等使徒们的宣教,接受耶稣为救主为基督的人就多达三千多人,教会人数迅速加增。最初300年的教会历史是基督教承受残酷逼迫的时期,教会在信徒的鲜血浇灌下成长壮大。公元313年,皈依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康士坦丁颁布了著名的《米兰诏谕》,规定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享有与其它宗教同样的权利。于是,对基督徒的迫害正式停止了。[1] 这标志着基督教的神性在罗马帝国的正式得胜。
公元476年,野蛮游牧民族歌德人和日耳曼人联手消灭了西罗马帝国。教会进入中世纪时期。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时代,主要是因为野蛮民族毁灭了罗马文明,以及期间罗马教会的腐败统治。在西罗马灭亡和蛮族们铁蹄蹂躏的恶劣环境中,耶稣基督的教会却巍然屹立。修道院保存并抄写了大量的书籍和经典著作,使得西方文明的知识得以延续下去。并且,教会开始在战火的废墟上向这些野蛮的异教民族传福音。500年后,整个欧洲由野蛮入侵者建立的国家都皈依了基督教,被教会和福音真理所驯服,跨入文明社会的行列,并建立起新兴的国家,先后是法国(公元496)、爱尔兰(561)、英国(697)、北欧和俄罗斯(公元1000年前后)等。[2]
1517年,德国的神学家马丁·路德发动基督教改革,欧洲进入现代时期,科学、艺术、经济、军事等迅猛发展,形成现代欧洲基于基督教文化的辉煌文明。20世纪的二次世界大战标志着西方现代文明的分水岭,并于1960年代开始进入后现代时期,即当代时期。
下面的部分,主要是探讨中世纪神性过度导致的人性压抑和枯干,以及现代-当代阶段的神性缺失导致人性的迷失和腐败。
1、中世纪的人性在神性烈火中枯干
公元751年,教皇撒迦利亚加冕裴平(Pepin)成为法兰克国王,标志着教皇成为政教合一的角色,从此教皇与国王之间的权力斗争成为中世纪历史的重要特点。公元858-867年,教皇尼古拉一世在位,由于受到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影响,尼古拉大大强化了教皇的地位和权势。整个中世纪都受到《上帝之城》影响,教会作为组织机构的行政权力得到空前发展,教皇的“神权”登峰造极。从公元885—1049年期间,则是教会被政府控制的时期。教皇由国王任意废立,教皇职位甚至被买卖,教皇的品行和名誉也令教会羞愧。从公元1096—1291年,罗马教皇和欧洲国王们发动了七次十字军东征,即针对伊斯兰教势力,旨在收回圣城耶路撒冷的“圣战”。[3]
中世纪的主要问题是,教会和社会的界限不清。由于教会与政府合而为一,导致神权政治,社会文化中的人性空间受到最大程度的压制。在地上建立上帝之城的美好愿望,自奥古斯丁开始,就成为教会和基督徒不懈追求的目标。这里的误区在于,上帝之城是完全神性的,是圣灵通过联结基督徒个人和教会在这个世界中形成的无形存在的上帝国度,而不是人为建立起一个完全神性的社会。由于追求过度的神性,忽略甚至鄙视人性,这种错误导致了苦果:人性受到强烈的压抑和神性烈火的烘烤而枯干。无论是普通基督徒还是教皇,都不例外。
“罗马天主教会的领袖们不仅致力于政治和军事斗争,还设立宗教法庭(异端裁判所),对不同意见和观点者进行惩罚甚至处死,手段异常残忍,常常是用火烧死。这种强制排除异端的作法,是因为当时教皇和教廷受到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中‘勉强人进来’的观点影响。在信仰方面,罗马天主教会除了崇拜并向圣母玛丽亚、使徒彼得祷告的教义之外,还规定了四种圣礼:洗礼、圣餐礼、告解礼和抹油礼。告解礼的作用在于,信徒犯罪后可以获得神甫的宣赦,包括对罪的赦免和死后永刑的赦免,即宣布某个信徒重新得救蒙恩。到了教会改革的前夕,告解礼制度有了新的发展。教会开始发行一种教皇票,称为‘赎罪券’,信徒只要用钱购买就可以赎罪,不需要苦修。不仅如此,信徒还可以为已故的亲人朋友购买赎罪券,说是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在炼狱中的时间。面对教皇和教会机构种种的腐败和恶行,许多坚持上帝真理的人痛心疾首,大胆站出来进行抨击,呼吁改革,甚至建立新的门派以示抗争。”[4] 购买赎罪券导致许多信仰教义和金钱方面的腐败。
12世纪是整个中世纪神性和人性问题的代表性阶段。这个时期的信仰宗教化——神性对人性空间的排挤达到新的高峰,即神性挂帅。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有:大学和经院神学的兴起、参加十字军是平信徒表达敬虔的标志、军事神职制度的建立、异象文学再次兴起、炼狱神学的发展、神迹奇事和圣徒传记的作品流行,等等,都直接对这个时期的灵性(神性)产生了推动作用。这个时期,由于对禁欲和独身的进一步崇尚,导致大批的男女,包括已婚的男女,进入男女分离的修道院,保持“天使般的贞洁”。[5] 人性经历了被谴责和压抑的痛苦时代。
由于禁欲的流行和失败的挫折感,男性主导的社会就将罪责归给女性,将女性视为“有毒的动物。”然而,人性的渴望常常胜过对“有毒”的恐惧。[6] 这个时期的一个真实的男女爱情故事,充分体现了人性的软弱和无奈、力量与美。
公元1100年之后,一位美丽而聪明的女孩,名叫海丽丝(Heloise),被送到巴黎附近的一所女子学校学习,直到16岁毕业。当时的女子通常都在13、14岁结婚。海丽丝在他的叔叔家寄宿,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她的叔叔为她聘请了一位当时著名的34岁的青年哲学家——彼得·阿比拉德(Peter Abelard),作为家教。当时的哲学家、神学家和科学家被视为从事神圣的学术侍奉,因此都必须经过宣誓,保持独身。
不久,两人坠入了爱河,无法自拔,海丽丝怀孕了。彼得希望与她结婚,但是海丽丝认为这样会毁了彼得的名誉和事业前程,就说服了彼得。于是,在一位神甫的帮助下,两人秘密举行了结婚仪式。孩子出生后,也起名叫彼得,由她的姑母抚养。之后,两人必须分开,以确保彼得作为哲学家的名誉和前途。可能是担心海丽丝会受到“淫妇”的指控和惩罚,或者是担心她与别人结婚,彼得就将海丽丝送到一所女子修道院,正式成为一名修女。海丽丝的叔叔获悉丑闻,震怒不已,决定报复彼得,因为他毁坏了自己侄女的贞洁名誉,就雇人将他强行阉割了。1119年,彼得也进入了一所男子修道院,成为一名修士,后来任职管理这个乱糟糟的修道院。两人的修道院离得不远,但是他们见面很难,只能靠秘密的书信保持联系。两人写信都是用当时的学术语言——拉丁语。
在海丽丝致彼得的第一封书信中,表达了她对彼得的高度仰慕,以及自己的痛苦和爱。在人性被高度压抑的年代,人性需求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如同火山喷发前在暗中涌动的火热岩浆。在这封长长的书信中,海丽丝写道:
“……上帝知道,除了你本身以外,我对你一无所求。我对你的爱并非来自想得到你的任何拥有。我没有期盼你与我结婚,哪怕是任何与结婚有关的东西。我能够真实地说,我从未试图要满足自己的快乐和愿望,只是要满足你的。你自己肯定知道这一点。即使对于别人来说,妻子这个名称听起来更圣洁也更真理,对于我来说,情人这个称呼总是更甜蜜一些。如果你不发怒的话,即使小妾或妓女这样的名称,对于我来说也是甜蜜的。因此,我之所以要这样选择(进入修道院),是为了让你能够对我更加满意,也为了减少对你荣耀名声的损害。……我喜欢爱情胜过婚姻,喜欢自由胜过枷锁。上帝能见证我对你爱的深度。”
在与爱人咫尺天涯的分离中,海丽丝感受到爱情和婚姻的真实内涵——情爱和性爱,这是所有婚姻形式之下的实质。婚姻制度是上帝所设立的,是需要高度尊重的,男女之间婚姻契约产生之前的性关系,是对婚姻的不尊重和伤害。但是,在中世纪的人性旷野中,“婚姻”却成为压制男女之间人性爱情的代名词。海丽丝对爱情婚姻的理解,从两个方面达到了《圣经》爱情婚姻观的标准。首先,这是《雅歌》式的爱情,即“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不能淹没。(歌8:7);其次,达到了上帝在创造人类后对婚姻定义的高度(创世记2:24):“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海丽丝对真实爱情和婚姻的本能反应,是上帝在人性中赋予的不可篡改的程序代码。人性的本能让她的心灵明白了爱情的真理,尽管从当时的爱情和婚姻观理论中无法获得支持,因为这种理解与那个时代的权威性认识大相庭径。
在这种情况下,“情人”和“妓女”代表着能够自由表达爱情和实践婚姻本质的代名词,并非有任何犯罪的内涵。海丽丝接下来所引用的女哲学家阿丝培莎(作者:也可能是海培莎)的婚姻格言,表达证明了这一点:“除非你和配偶都一次到永远地认定,你的配偶能够给你所需要的一切,你们彼此拥有的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和女人,否则,你将继续在头脑中疑问,这个世界上是否还有更好的男人或女人作为配偶人选。”海丽丝高度赞赏这种婚姻观,说:“这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哲学,而是圣洁的思想,应当被称为智慧。”
她用敏锐的理性头脑继续解释说:“这是完美爱情的视角,并可能导致婚姻中的男女在看待对方的时候,(并不符合事实),因而产生一种圣洁的盲目和蒙受赐福的错误。这种爱情的层次能够让婚姻的纽带,通过爱滋生的谦卑之灵而不是肉体的满足而维系。”她还说:“一种清楚的真理,将我带入这种境界……我的爱更加真实,到达一种没有任何错误的程度。”这种情爱是如此的癫狂和清醒。接着,她谈到性爱,也同样高度自信:“那些女王和有势力的女人是多么嫉妒我,因为我在爱中的狂喜以及我与你曾经同床。”
在信的结尾,海丽丝说:“我的灵魂属于你超过属于我。事实上,它越来越属于你了。因为它若不是与你在一起,就不会存在了。如果不是因为有你,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请对我的灵魂好一些……我的灵魂因为属于你而发旺。……当我与你享受肉体之乐的时候,我不敢确定那许多的欢乐是来自爱还是欲望。如今,那些肉体的事情都结束了,却显明了在那之前就开始的爱情,才是我享受的真正原因。我放弃了所有的享受,为了服侍你。……我乞求你用书信把你带到我面前,这是你能做的唯一方式。……再见,我唯一的爱人。”
彼得的回信从修道院里发出,表达了他对整件事情的忏悔,并夹杂着他对海丽丝的深深爱情。当时的神性至上的神学和教义给他带来的束缚,导致他在所谓的“敬虔”与“爱情”之间挣扎,痛苦不堪。他从人性方面强调了对海丽丝从起初就开始的爱,并且希望能够独自拥有海丽丝,因为他对她的爱是无法度量的。同时,可能出于那种挣扎导致的不安,他又从神性的角度说明,他感到自己起初对海丽丝的爱,现在已经在他的里面转化为在主里的爱。
他在信中请求海丽丝为自己的得救祷告,因为她是爱得纯洁的那种人,祷告会蒙上帝垂听。他还为自己和海丽丝写了一份祷告词:
“上帝,你在创造人类的时候,用男人的肋骨造出了女人,并且赋予男女之间的肉体结合以神圣性。你通过成为肉身出生在马槽里,以及在迦拿的婚宴中行了第一件神迹,赋予了婚姻最高级别的荣耀。你也曾经愿意赐给我婚姻,作为我软弱和热情的人性的避难所。”这里,彼得对自己曾经从上帝那里领受的婚姻的带领,仍然确信。但是,当时天主教的误导性教义还是让他恐惧不安,他接着祷告说:“现在,求你不要对你谦卑仆人的祷告愤怒。我在你神圣威严的面前,将我的祈求倾倒出来,为了我的缘故和那些我所爱的人。你是最有怜悯的,宽恕了我们许多的过犯,不论是多么严重的。……我祈求你在这次的生命中惩罚我们两人,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将来的生命。请及时惩罚我们,这样你就能救我们进入永生。”
《圣经·新约》中有关上帝特点的教导,无疑让彼得怀有希望,并且暂时放下不断拦阻和捆绑他理性的错误神学观和教义。他祷告说:“上帝啊,请你作为救赎者来到我们面前,而不是复仇者;作为充满怜悯的上帝,而不是施行审判的上帝。请你象慈爱的父亲那样到来,而不是严厉的主。主啊,请你试炼我们,证明我们,正如那位先知所祈求的:‘主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同时,请首先考虑我的力量的有限,以及考量我承受的试探的份量。因为圣保罗曾经说过:‘上帝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在信的结尾,爱情再次赋予他勇气和盼望,就恳求祷告说:“上帝啊,是你将我和海丽丝带到了一起,又将我们通过你希望的时间和方式分开。那么,现在就请通过你那丰富的怜悯,完成你所开始的工。你将我们两人在这个世界分开,请在未来的世界中让我们团聚。……”彼得的神学观在这一点上,犯了约伯的三位朋友的错误,认为是上帝的旨意让他和海丽丝分开,而不考虑撒旦的作为以及人的错误因素,尽管他确实体会到是上帝曾将他和海丽丝带到一起。
两人还有更多的书信来往,充满了爱情、痛苦、喜乐、迷茫、盼望,常常是在人性与神性之间左右为难的感受。神学的错误导致教义的误导性,教义又误导了良知和理性,从而让人性受到煎熬和痛苦。海丽丝以她深刻的哲学头脑,准确认识到了这一点。她在另一封书信清楚指出:“充满痛苦的心灵无法平安,深刻焦虑的头脑无法真诚和敬虔地面对上帝。”也就是说,在一个基督徒的生命中,人性的煎熬会导致神性被排挤,因为心灵是人性的土壤,神性要在其上扎根才能结出属灵的人性果实(太13:18-23)。
海丽丝真诚地对彼得坦白说,那些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常常浮现在脑海中,“即使在睡觉的时候也不例外。这些不洁净的异象如此完全地控制了自己忧伤的灵魂,以至于在作弥撒的庄严时刻,祷告应当是最为热情的时候,也无法避免回忆这些美好时光。……当我应当为我过去所做的这一切而深刻忧伤忏悔的时候,却因着失去这一切而难过。”
此外,她更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夸奖我很有宗教性(属灵),但是,这个时代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如果不是为了爱上帝,不论是做好事还是避免做恶事,都没有意义。……主通过以赛亚呼喊说:我的百姓啊,引导你的使你走错,并毁坏你所行的道路。”海丽丝清晰地指出了当时天主教会的领袖们(法利赛人)和神学家们(文士)的错误。
从彼得的一封回信中可以看出,彼得曾经到海丽丝的修道院与海丽丝见面,并住了一夜,但是,他们彼此的对待方式是按照上帝大家庭的成员那样。也就是说,他们选择了神性方式,在行为上放弃了他们认为是错误或感到高度不安的人性方式。然而,彼得承认,这次见面让他意识到,在他的心灵中,他从未离开过海丽丝。彼得在信中竭力避免人性的流露,强迫自己说属灵的话语,希望用神性来挤压自己的人性,但是他并不成功。在信的结尾,强烈的人性再次在他心灵中爆发:“在我认识你之前很久,特别是当我认识你以后,我就将你放在我内心的最深处,一个特别的地方,充满真实和真正的情感。”
彼得和海丽丝的爱情婚姻悲剧,代表了中世纪神性对人性排挤的一个缩影。这些由神学和教义误导的、由教会体制执行的可怕错误,并不仅仅是天主教的错误,也是今天的教会中依然存在的,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然而,这种得罪上帝和得罪人的错误,常常被视为是在敬虔属灵的方式中侍奉上帝和侍奉人。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大约400年后,上帝兴起了马丁·路德,指出了天主教的错误,对基督教进行了伟大的改革。
然而,基督教改革赋予了人们信仰自由和人性自由,人们却走向另一个极端,摒弃神性,崇拜人性。这就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失败。
2、现代主义文明的神性缺失造成人性的腐败
中世纪的一些神学和教义对神性和人性的不解或曲解,造成了所有人们的人性压抑,教皇等人也不例外。在基督教改革之前,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可以说是教皇和社会-教会精英阶层,绕过神学政治的正确,通过光复罗马文化的“正当理由”,在社会文化文明的领域里开始品尝人性的禁果,并表现出空前的热情。
“由于十字军近200年的东征圣战,打通了连接东罗马和西欧的通道,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更使尚处于落后和野蛮气氛中的西欧看到了古罗马的文明。真正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十字军东征之后,也就是14世纪初期,一直持续到16世纪。最初,一些资本家出钱资助文人学者恢复古罗马的文件和书籍。在意大利,早期的文艺复兴人物道德名声不好,因为人们急于想从中世纪的宗教禁欲主义中摆脱出来。”[7] 因此,文艺复兴的暗流是抵制基督教的神性压制,并因此反基督教。
“后来,文艺复兴传到北欧,掀起了学术运动。因此使得一大批宗教领袖们成为学者,不仅研究古代神学文献,而且还积极思考研究当时教会的神学思想错误,从而大大促进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健康发展,为宗教改革的到来和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8] 因此,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基督教改革势在必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水到渠成的教会和社会现象。从神性的角度来看,是上帝的时候到了。两个条件同时成立,并不矛盾。
伟大的神学家、修道士和大学教授马丁·路德1517年10月发动的基督教改革运动在欧洲成功之后,旨在恢复初期教会模式的教会纷纷建立,天主教的阵营迅速缩小。由于错误的神学和教义得到纠正,不仅是教会,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之后的二个多世纪里,欧洲的社会在神性与人性的平衡发展环境中,爆发出惊人的潜力,自然科学、艺术、经济、宪政模式、军事(火器的优势)全面高速发展,达到了人类文明史中自罗马帝国以来的最高点。其中,英国成为这些文明的代表性的中坚力量。这种健康的发展一直持续了200多年,直到始于17世纪的启蒙运动于19世纪初期通过学术界和政界转化成现代主义思想运动,在欧洲形成了公开挑战基督教信仰及其思想的势力。
当改革后的基督教赋予社会足够的人性空间,人类的骄傲和渴望犯罪自由的劣根就开始发芽并迅速茁壮成长。最初是由于对人性受到压制的批判并迁怒于神性,但由于灵界中敌基督教的势力利用人的这种委屈心理和罪性,兴起了一批人类当中的上帝的敌人,带动理性不足的狭隘世俗主义者和渴望人类自主的人民社会,大声控诉基督教的历史错误,就走向另一个反对基督教的极端。启蒙运动代表了人性在基督教神性框架中的复苏和兴旺,因而大幅度提升了欧洲的文明和美洲殖民地的文明。然而,试图挣脱神性框架而独立的人性暗流,也在启蒙运动中开始形成并涌动,并在启蒙运动结束后形成了以解构基督教神性为主旋律的现代主义思想运动。
3、人性在欧洲蒙受羞耻
现代主义思想运动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军事扩展,导致欧洲对启蒙运动思想文明的怀疑并试图寻找新的方案;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出现,是现代主义思想运动形成的标志性大旗。现代主义思想运动主要包括两支:无神论的科学唯物主义和受其影响而产生的基督教自由主义思想。前者强调的是神性并不存在而“人定胜天”,后者强调的是人性不需要神性而自主。启蒙运动本质上促进了基督教人性文明的大跃进,并继续强调神性框架下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以及基督教伦理体系的不可缺少性,属于神性光照下的现实主义。而现代主义思想运动则是人性文明针对神性文明的大反叛,尽管仍然强调真理的概念,却抛弃基督教伦理,建立人性(和罪性)自由为原则的伦理体系。出于对人的高度自信,认为人能够不依靠神性成为美好的人,且没有神性的社会能够更加理想和文明,因此这是一种盲目幼稚的人性理想主义。马克思等人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产生的。
现代主义思想的自信,主要是来自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世俗主义哲学,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基督教的创造论,并席卷学术界,成为一种新的信仰并衍生出新的思想意识形态体系。直到今天,科学已经发展到基因阶段,仍然有许多科学家相信进化论。最可笑的是,西方的学校从小学就开始教授进化论,与共产主义国家的洗脑式教育异曲同工。进化论为核心的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在欧洲发展了还不到一个世纪,震惊全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人性自主和人定胜天的高度自信遭到完全摧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只是给欧洲偏离神性轨道的骄傲且盲目的人性以警告。然而,欧洲社会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其中德国、意大利和亚洲的日本扮演了罪恶的角色。日本是现代主义文明在欧洲之外的唯一门徒。现代主义浪潮对北美的影响比较肤浅和缓慢,因为清教徒建立并影响的美国文明高度重视神性,且十分坚固和强大。欧洲的现代-后现代主义文明发展比北美的总是快一步。
《警惕中国教会里的爱国主义异端》[9] 的作者小光,对二战时期德国纳粹的问题,在神学的框架中,从狭隘爱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阐明,其中,提到了生物进化论对德国及其人民的影响:
“为了全面深刻分析德国众多基督徒支持纳粹的原因,我们当然不可忽视,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德国民众和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的影响,导致种族优劣的概念(达尔文的术语是“次等物种”)深入人心。需要指出的是,在纳粹党控制德国之前,德国民众和教会就普遍接受了种族优劣的“科学”观点。纳粹时期的宣传资料,突出表现了种族进化的优劣对比,并不只是针对犹太人。(参看华盛顿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所收藏的一幅纳粹时期的宣传画:这幅日耳曼人与黑人的友好合影,主题是反对跨越种族的友谊。上面的德语宣传文字是:这样的结果是!失去了种族的尊严。)1988年乔治·斯坦因(George J Stein)在《美国科学家》杂志发表《生物科学与纳粹主义的根源:以科学的名义推广种族主义的教义》,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纳粹思想和德国知识界的误导性影响,进行了深刻的引证分析。
达尔文在其进化论的经典著作《物种起源》的最后一段,赞美了自然选择的进化方式,说:“这些法则就其最广泛的意义来说,就是伴随着生殖的生长;几乎包含在生殖以内的遗传;由于生活条件的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以及由于使用和不使用所引起的变异:生殖率如此之高以致引起生存斗争,因而导致自然选择、并引起性状差异和改进较少的类型的绝灭。这样,从自然界的战争里,从饥饿和死亡里,我们便能体会到最可赞美的目的,即更高级别动物的产生,直接随之而至。认为生命及其若干能力起初是被注入到少数类型或一个类型中去的,而且认为在这个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则继续运行的时候,最美丽的和最奇异的类型从如此简单的始端,过去,曾经而且现今还在进化着;这种观点是极其壮丽的。”(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本;笔者略有校订)
希特勒在1925-1926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的第11章“国家与种族”中,以他所认为的“劣等民族”之一的犹太人为例,阐明了其 “独特”的人类学观点:“大自然并不情愿强势者和弱势者之间混血,更不希望高等和低等的种族混血。如果大自然允许混血,那么,所有自然界多少万年付诸于建立‘更高层次的进化’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 注意,这里的“更高层次的进化”在德语原文中是Hoherzuchtung这个单词,直接意思是“更高层次的繁殖”。这个词的翻译容易引发“政治争议”,总有人努力要将“进化”的意思翻译掉。然而,读者们容易看出,希特勒的“更高层次的繁殖”,忠实地对应了达尔文的“更高级别动物的产生”,即基于“自然选择”方式的进化结果。
作为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概念——自然选择,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第9章“慕尼黑”中,给予了清楚的阐述,这是无法轻易否定的。文中说:“尽管自然界赋予繁殖的自由,但是却让生存处于艰难中,从而在数量过多的生存个体中,选择那些值得存活的、最优秀的,并保存他们的品种。而作为人类,却限制生育,同时又歇斯底里地认为,一个人一旦出生,就应当不惜一切代价予以保留。”希特勒在这里提倡,人类应当学习自然法则,优胜劣汰,不要在乎弱者的个人生命价值,为的是实现新一轮更高层次的进化。“对于那些自然界允许生存下来的,却要面对一千倍更为艰难的生存环境和试炼,并更好地适应进行下一轮的繁殖,从而让这种彻底的选择过程,能够从一个新的起点再次开始。”此外,希特勒还坚持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者生存”的法则,将其视为当受推崇的伦理:“通过自然界中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只有那些最强壮和最健康的得以存活下来”,所以,“强势的种族要驱逐弱势的种族——这种终极形式的敦促,将要一次又一次地,砸碎所有那些所谓的个人价值人道观的荒谬枷锁,取而代之的将是自然界的人道观——毁灭弱者,给强者让位。” 对于在中国受过共产主义无神论教育的人们,希特勒的观点是相当熟悉的教课书中的内容:整个自然界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只有盲目的自然界力量,通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推动着生物的不断进化。
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The Descent of Man)第六章中指出:在不远的将来,“文明的人类种族必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剿灭和替代野蛮的种族,……人类和近族物种之间的差距将会加大:在高端会出现更加文明的人种,我们可以这样希望,比白种人还要文明;而在低端,只剩下象狒狒那样的猿类,而不象现在,狒狒是介于黑人、澳大利亚人(原著民)和猩猩之间。”可见,达尔文是在理论上指导并盼望“黑人”一类的“次等人种”被消灭的进化结局,而希特勒则是用“人工选择”的进化模式实践了达尔文的理论。
……
1938年的那天夜里,理性发达的德国人发起野蛮的暴乱,打砸抢烧杀犹太人。破碎的橱窗玻璃在街道上闪闪发亮,浪漫主义的德国人从中看到了美,称之为“水晶之夜”;而那些怀有非理性的爱心和怜悯的人们,从中看到了人类的罪性,称之为“碎玻璃之夜”。那一夜,300年的启蒙运动所培植的反基督教为主旋律的欧洲文明破碎了,并且破得很大,其羞耻暴露无遗。”
然而,当时的一位坚守基督教伦理并反对自己祖国暴行的德国神学家迪特里奇·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深刻指出了德国纳粹问题的根源——罪恶的灵俘虏了失去神性坐标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性:
“不仅如此,邦和华(朋霍费尔)还意识到另外一个深刻的原因,即,启蒙运动所导致的欧洲文化中人本主义代替了神本主义而滋生的人类的自我膨胀和骄傲。在一次大学的讲课中,他指出:‘罪的灵已经把人们与上帝的灵以及邻舍分割开来。现在,这个灵正不断地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这个世界的灵只按照自己的意思,只听从自己,已经成为这个自我封闭的、自我破坏的世界的主人。这个灵将人类同胞视为一种物品,将上帝视为满足个人宗教需要的对象。’”[10]
现代主义思想还竭力侵蚀基督教的神学和教义,试图攻克神性在欧洲文明的核心和人心中的阵营。受到这样影响的基督徒和教会就组成基督教自由主义的阵营。例如,一些神学家包括,施莱马赫、巴特曼、直到二战期间的卡尔·巴特、二战后的保罗·提里克,他们的团队工作通过占领学术阵地,成功炮制了没有或缺乏超自然神性的基督教。自由主义的基督教其实是失去神性的伪基督教,属于只剩下一些简单宗教仪式的迷信,是人性的精神-心理鸦片。
4、人性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环境中的孤独与腐败
二次世界大战深刻羞辱并严重动摇了现代主义思想运动,随之而来的冷战继续挑战着这种思想的盲目自信,并因此于1960年代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思想,核心是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否认真理的唯一性和规律性,怀疑一切除了怀疑本身的命题。令人遗憾的是,欧洲的思想精英们并没有意识到欧洲的现代主义文明是在神性方面出了问题,或者仍然固执地坚持错误,拒绝到神性的源泉寻找甘泉解药,而是在人性自我崇拜的错误道路上走得更远了。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问题所在。
此外,基督教改革后,欧洲出于对天主教神权模式的恐惧,就通过基督教发展出了宪政制度。宪政制度是启蒙运动中获得人性释放后的基督教思想应用于政治哲学的美好产物,并且是建立在基督教伦理基础上。因此,当神性在社会公共领域中越来越少而人性越来越霸道的时候,宪政也会出问题。笔者在《基督教与中国公民社会》一文中,从宪政公民社会的原理角度,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对此进行了简明的分析:
西方的宪政思路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其方向主要是限制国王和政府滥用权利,怎样保护公民权利。然而,基督教的神学认为国王和草民同样是罪人,都需要制约;面对上帝人人平等;受害方并不一定总是正义的。如今西方文明经过300多年的努力终于限制了君王和政府的权利,却吃惊地发现人民的权利也需要限制,尤其是在面对国家(或民族)之间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那些民主万能论者的假设是,人民和多数人总是正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民众可能通过暴力革命和民主制度而滥用参政权利,并集结成“可拉一党”,满足自己的权利欲和罪性(《圣经·民数记》第16章)。例如,以爱国和追求自由平等为口号的法国大革命、二战时期崇尚种族爱国主义的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共产主义暴政的苏联-东欧-中国-朝鲜、当今中东茉莉花革命后一些国家的民主暴政,以及非洲一些国家的宪政公民—民主政府的集体腐败。因此,二战后联合国的建立和国际法-公约的制定发展,都是旨在保护超越国家公民权利概念的人权(这也是一个非常基督教的概念)。然而,事实上国际法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在将神权和王权去除之后,国家就被爱国主义神化,公民就被民主制度神化,成为最高的权威。这又是一个怪圈。
西方延续始于19世纪的现代主义思想运动(Modernism)的反基督教的世俗无神论的信仰意识形态,借着怀疑主义和世俗存在主义的哲学(标志性口号:上帝死了),在整个20世纪横行霸道,并在1960-1970年代的西方达到高潮进入后现代主义-相对主义(Postmodernism-Relativism)时期,如今已经在欧洲大获全胜,且正在美国挺进。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人们不再相信有绝对的真理,甚至不相信有真理,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大声宣告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对立消失,甚至不相信邪恶的存在;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大脑科学解释并定论所有人类的行为现象,精英和民众都盲目崇尚多元主义。这种可怕愚昧的哲学思潮席卷学术界、政界和社会其它公共领域,形成不可挑战的政治正确的偶像。然而,2011年挪威于特岛和2012年美国纽敦镇的邪恶而恐怖的枪声,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已经破产。
当欧洲人抛弃了基督教的信仰及其伦理文化,在政府与教会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政教(政治与基督教)的彻底分离、教育世俗化,就将人民和祖国神化,或将欧洲共同体神化。反基督教的世俗和自由主义势力,还在1960年代后的欧洲通过在社会政治文化中提倡和实践信仰文化的多元主义,大量移入非基督教文化的外国群体,并在公共教育中灌输这一信仰意识形态。然而,这是一项失败的实验。短短的几十年,伊斯兰教社会力量就在英法等国崛起,导致欧洲传统文明一元主导的格局被打破。尤其是穆斯林社区对伊斯兰教伦理和教法的强硬推广,以及穆斯林人口比例的迅速增加,就对欧洲世俗自由主义信仰意识形态中的“普世价值观”(例如,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产生了强有力的挑战。尽管不愿意承认,欧洲的精英们和民众应当开始意识到,即使是西方反基督教的世俗价值观,也有基督教文化洗礼的印记,因此并不是其它非基督教文化和信仰意识形态都会承认的“普世价值”。这样看来,美国的911悲剧和英法德等穆斯林社区对欧洲文明的挑战,标准着多元主义在西方已经破产。
综合上述,西方文明中的神性越来越被冷落和遗忘,人性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和严重,这是不可避免的,并且靠人性自身是无法解决的。宪政公民制度在美国更进一步,成为人类历史中最为成功的政治文明,就在于《五月之花公约》和《独立宣言》中的神性框架以及之中的丰富人性。但是,因着这种神性的根基(含糊)不牢,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文化中已经越来越淡,所以导致人性的腐败问题不断在欧美的宪政制度中产生。其中,自愿堕胎、鼓励同性恋和谎言流行的社会现象,是后现代主义的人性挑战神性而自我腐败的三个典型标志。
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更高提升,荣耀上帝的创造和耶稣基督的圣名,《基督教与中国公民社会》一文提出了未来中国宪政的设想性模型:
“由于政权和信仰意识形态的不可分割性,中国精英和民众在未来有权做出选择,采用所认为正确的信仰意识形态体系作为立国思想之本。基督教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影响和最终得胜,将可能导致未来中国社会采用以保守基督教伦理(《圣经》伦理)为基础的洛克契约主义和美国清教徒主义的宪政模式,实现公民社会模型的理想本地化,并合成衍生新型的政教关系模式。这将是一种避免当前崇尚无主导信仰秩序的多元主义的西方宪政民主制度的缺陷、基于基督教伦理的一元秩序为主导标准的、崇尚现代科学的理性文明、重视西方式(雅典式)的高等教育模式、鼓励世俗文化、容忍其它宗教的有限多元社会结构。这种以基督教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为个人的生活提供神圣的保护伞,并将所组成的社会运行在神圣的上层建筑穹顶下(Peter Berger, 1967)。这相当于在传统的美国宪政文明的历史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政府与教会仍然保持分离,但政治哲学与基督教伦理融合,形成基督教信仰意识形态所支撑的政权。这种宪政文明的特点是,宪法中具有清楚的、决定性的神性位置(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只有模糊的神性)和以此为基础的丰富人性。(《圣经•旧约》中“十诫命的宪法结构”具有启发意义)”
上述的基督教伦理是神性的源泉,而世俗文化指的就是人性文明。两者的结合与平衡是这种宪政模型的哲学基础。
5、人性对神性的饥渴
现代主义者,尤其是后现代主义者,一直梦想着一种没有任何神性而由人性全面掌控的社会,认为那将是地上的天堂,最理想的国度。马克思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并且在理论上炮制了这样一种乌托邦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模式。假设人类真正是自己的主人,假设人类的理性和良知总是能够胜过罪恶,那么,这样的理想社会是能够实现的。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共产主义的红色浪潮席卷东半球,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就自我毁灭了,并留下滔天的罪恶、大面积的灵性废墟和无法抹去的人性羞耻。
共产主义是现代主义思想运动的高潮,是一项试图毁灭神性却导致人性自我毁灭的愚蠢实验,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项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这个假说或者狂想是失败的、不科学的、不道德的、不现实的。共产主义制度及其文化所带来的是人权受到践踏、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极度贫穷、没有言论自由、社会没有诚信、道德沦丧、谎言泛滥、人们之间的信任被完全摧毁。在苏联、中国、北朝鲜、越南、柬埔寨,共产主义制度还导致几千万人被屠杀,几千万人被饿死。但是,后共产主义时代的许多无神论的人们并不这样认为,而是努力从人性的角度找原因和出路。
当人性独立自主后,那种短暂的自由感很快就会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人性的孤独、腐败和饥渴,以及罪性迅速占领和奴役人性。无神论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等国家,还导致了人们灵性上的极大饥渴,即人性因为缺乏神性而导致自然的心灵饥渴。对此,小光在《教会在中国的未来走向》一书中有如下的阐述:
“1949年之后,中国人民在共产主义政权的统治下,仿佛被关在一座巨大的监狱中。期间无数人被迫害和屠杀,无数人被饿死、无数人自杀。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残酷的政治斗争将中国人的人性和人格尊严彻底剥夺并践踏。终于,人民对政府和基于无神论的共产主义开始失望了,但还是对自身民族抱着希望。”
“从1949-1979年,短短30年的无神论极权统治和洗脑式教育,从表面上看,培养了整整新一代的彻底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者。但是,当中国经济开放而导致无可避免地赋予社会和民众一些信仰自由的时候,宗教在中国迅速复兴。这种属灵的饥渴在1979年刚经济开放的时候,表现得并不明显。因为那个时候人们还在为是否有足够的饭吃而忧虑。农村的“包产到户”迅速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政治上的略微宽松导致人们有一定的思想自由,因言获罪、打棍子、扣帽子的程度大大降低。再则,1982年3月31日,中共政府签发19号文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正式允许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享有一定范围内的自由。”
在这些相对宽松的政治条件下,人们压抑许多年的灵性和扭曲的人性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导致首先是中国传统的宗教(儒释道和民间宗教)在农村复苏,然后在城市和知识分子当中,兴起了气功运动(参看小光的《冲破灵界的黑暗:认识特殊的宗教——气功》)。1989年的天安门学生运动遭到当局血腥屠杀镇压,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社区的属灵文化的转折点。基督教在1990年代初开始在知识分子当中广泛传播,并在2000年之后导致了中国城市教会的风起云涌。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0年发布的宗教调查报告,中国约有2305万的基督徒。许多人对这一数据是持有异议的。事实上,基于一些数据综合分析估算,中国的基督徒人数目前大约是5000万。
中国共产党的30年无神论教育和统治,无意中清除了传统宗教的伪神性(迷信),导致了灵性的真空,同时强化了罗马-希腊文化的西方理性科学教育,从而为基督教的真理神性预备好了人心和头脑。这是上帝的伟大成功,撒旦的严重失败。
中国的例子并非独特。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去神化思想运动,借助自二战后开始的以经济为平台的全球化运动,席卷全世界,冲击了世界上几乎任何非西方文化和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因此,人性在金钱利益和科学唯物主义发展的冲击下,大面积地失落。自1960-1970年代,非洲、拉丁美洲和东亚,都出现大规模的基督教复兴。与此同时,其它宗教,例如伊斯兰教,也在世界许多地方复兴。这种世界范围内的灵性文化的复兴,可以视为是神性严重匮乏造成的人性反弹。
总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运动是人性对神性的报复,是雅各与天使摔跤而得胜,结局却是两次世界大战、共产主义运动、冷战和伊斯兰恐怖主义运动,让欧洲文明遭到创伤而瘸了大腿。这种去神化的思想潮流对西方教会的影响也同样严重。例如,教会和神学中的自由主义势力无所不在,神迹奇事减少,教会的讲道和崇拜的去神性化,甚至沦为社交俱乐部;上帝在西方正在演化成圣诞老人。这种神性在基督教会内部的大幅度丧失,必然导致人性自主的社会文化结构丧失神性的支持,因此人心就会对神性饥渴,并转向其它“神性”浓郁的迷信或宗教。例如,伊斯兰教之所以能够在基督教文化环境的欧洲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基督教已经丧失了神性,而伊斯兰教提供了没有妥协余地的威严神性。
五、在基督教内部解决灵性和神性失衡的建议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人性文明不断被《圣经》及其信仰的神性文明更新提高的过程。人类历史是上帝不断教育人类和升级人类文明的过程。通过神性的启蒙、滋养、塑造和丰富人性,让人类文明以个人、家庭、社会和族群的形式不断提高,发挥出上帝创造的人性潜力,成为光和盐,驱散罪恶的黑暗势力,荣耀上帝的圣名。
神性是烈火,或者是阳光,适当的距离能够给人性以温暖的美好支持供应,但是距离过近就会令人性干渴,甚至被烤干。神学和教义以及信仰实践,要给人性留下足够的空间让神性的阳光照射进来,才能促进人性的果实生长并荣耀神性。
基督徒需要意识到,是美好的人性献在祭坛上,成为馨香蒙上帝悦纳的祭。为什么上帝说,他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物。耶稣说献祭之前,要首先谋求与弟兄的和睦。上帝是多么重视人性,但太多的人只注重追求神性,并因此忽视甚至压制了人性。另外一个极端则是,基督徒受到世俗文化的影响,对自己拥有的神性不自信,从而冷落甚至抛弃神性,导致人性的枯竭,令上帝失望和谴责。
下面是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我们在信仰和生活中重视并把握神性与人性的平衡。
1、读《圣经》方面
要重视通过《圣经》看待和理解基督徒个人生命中的人性与神性的健康关系。
读《圣经》的方式有多种,但需要注意的是,《圣经》的教导在神性和人性两个方面都是丰富平衡的。无神论者和自由主义者读《圣经》的时候只能读懂一些人性,对神性表示怀疑甚至不相信,所以视而不见或大笑之。而一些基督徒在读《圣经》的时候,只看到神性,而看不到人性,这也是需要纠正的误区。例如,灵意解经的方式试图将所有《圣经》的内容都强解为神性色彩——所谓属灵的含义,因此十分有害。
读摩西五经的律法书能够强化我们对神性的重视,从而明白,神性的真理和宪法是我们人类必须接受的文明标准,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和法制需要积极效仿的,这样会给我们带来益处,而不是害处。读《圣经》中的历史书,能够通过实例明白人类在与上帝的关系发展过程中,在神性和人性方面的成功和失败,从而学习借鉴。读诗歌-智慧书,能够让我们看到神性框架中丰富的人性,正是上帝所期盼的。
例如,读《雅歌书》能够检验我们神性和人性的层次,即整体新生命的层次。当阅读的时候,如果能感受到正常美好的人性反应,而没有犯罪的不洁净心理,这就说明生命因为神性的浇灌而获得了人性的提升;并因此让心灵得到人性甘泉的浇灌,充满纯洁的喜乐,或者泪流满面,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否则,还需继续提高生命层次。
读先知书能够让我们看到上帝神性在历史大事中的强势控制,并明白作为神性为主旋律的先知预言,是怎样对神性、人性和罪性进行评价、肯定和谴责,从而让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更多的历史案例来借鉴。
读《新约》也用同样的方法和角度,特别要学习耶稣基督的言行在人性和神性方面的丰富平衡。使徒们的书信,尤其是保罗的教导,也是如此。
2、神学方面
神学作为连接《圣经》和信仰的纽带,直接促进或误导教义及其实践,因此非常重要,更需要注意在人性和神性方面平衡。既要避免中世纪神性过度排挤人性的空间,又要避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神性缺失而导致人性孤独并腐败堕落的问题。
在过去的200多年里,西方的保守神学在高层神学(学术神学)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在中层神学方面,西方福音派教会的贡献巨大,直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基督徒的信仰实践、属灵的生命、教会的建造和普世宣教。神学需要有突破,必须是在神性方面,并且要以学术的方式,产生人性方面的知识学术成果,才能真正在文化教育平台上与反基督教的实力对抗竞争。正如早期教会那些知识分子教父,从保罗到奥古斯丁,再到中世纪的阿奎那的托马斯,还有基督教改革时期的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后来的约翰·洛克,等人所作出的学术贡献。除了神学之外,基督徒应当在其它学术领域做出贡献,影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这是基督徒的学术使命,如今已经被大大忽略。
目前中国教会还没有明确的和规模性的门派之别,主要是因为基督教在受到排挤、压制和逼迫的情况下,关注点是在教会生存和福音传播上,而不是神学方面。中国教会,总的来看,不论是家庭教会和三自教会,在信仰理论层面仍然继承持守西方宣教士1949年之前的基要主义信仰神学,这是十分可贵的。这也是教会在中国蒙上帝祝福并迅猛发展的原因之一。当教会在非基督教文化甚至抵挡基督教真理的社会中传播福音,就需要高度重视和突出神性,从而让神性的烈火烧尽不洁净的文化和罪恶,击败灵界中抵挡福音的邪恶势力。因此,这是机要派信仰在中国的强势优点。
在机要派信仰的基础上,灵恩派运动在1990年代对中国教会的影响特别是在传福音方面贡献很大。灵恩派的神性过度,人性容易受到鄙视。2000年之后改革宗开始在中国教会中流行,对平衡灵恩派的影响起到正面作用,从而让教会神学在理性和灵性两个方面开始平衡。但是,改革宗神学的问题在于神性不足,容易导致人性的营养不良。简而言之,灵恩派——神性过度,人性压抑;改革宗——神性不足,人性缺失。神学只谈神性,就会压制人性的空间,导致人性枯干;神学少谈神性,就会冷落人性,导致人性流失。
一些神学体系在论证的过程中,常常会在人性和神性方面偷换概念和标准,误导教会和基督徒。例如,在谈到预定论的时候,强调上帝完全的拣选,这是采用纯粹神性的逻辑原则,是正确的。但是,同时却否认人性在救恩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个人的抉择,接受和相信耶稣基督,以及大量的思考和体验,也是承受救恩不可缺少的技术性因素。其实,无论是预定论还是自由意志论,两者是同时成立的。这就如同物理中的参照物不同,导致对静止和运动的不同判断,同时成立,但无法直接对比。也就是说,不应该在不同的体系中谈同一个命题。在神性中,就谈上帝的主权;在人性中,就要谈人的自由意志。两者并不矛盾,可以在各自的参照体系中同时成立。因此,在论证的过程中,不要暗中不断变换神性和人性的参照物,导致一会进入人性,一会进入神性,令听众的逻辑一会被提到天上,一会又被摔在地上。
例如,相信《圣经》完全是上帝所默示的因此是无误的(提后3:16-17),与相信《圣经》是由人执笔因此含有人性因素,两者并不矛盾,是同时成立的。至于到底是怎样默示的,人性的因素(特别是理性和措词的自由程度)有多大比例,我们并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接受《圣经》的全然神性。
同理可证,因信称义和基督徒要有好行为,这两者之间也不矛盾。罪人因信称义获得了神性,成为基督徒后要有美好的行为是人性的果实。信是神性责任,“我们既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和好”(罗5:1);而好行为是人性责任,即信心和“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雅2:22)。这样,侧重于谈信仰之神性责任方面的《罗马书》和侧重于谈信仰之人性责任方面的《雅各书》,两者是深刻互补的,从而构成了“因信称义”和“因行成义”的坚实平衡。
在基督徒人数逐渐增多、社会各层次都有基督徒的时候,基督教信仰就会不可避免的影响社会及其文化,甚至挑战既定的有碍于教会发展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神学要重视发展人性,因为基督教在社会中的光和盐的效应,主要是表现在人性方面。这是我们当前需要重视和积极着手去做的。
3、教会方面
教会是社会中的神性灯塔,是人性所仰望的。在教会门派内部,也容易出现神性和人性不平衡的两个极端。
出于对共产主义文化的反叛,导致中国教会高度重视神性而忽略人性。当然,也有对神性冷淡的现象。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西方教会高度重视人性而忽略神性。当然,也有对神性热情的人们。
因此,作为教会整体,西方教会应当在神性方面增加力度,而中国的教会应当在人性方面增加力度。总体来看,目前中国教会和基督徒的主要问题是,忽略了人性建设。用教会的用语,就是信徒们竭力追求属灵,避免不属灵,仰慕灵性,鄙视世俗。这样就因神性过度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基督徒在侍奉特别全职侍奉过程中,可能会失去平安喜乐?为什么在牧师家庭这样相当属灵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更容易叛逆?为什么神学知识越多,就越容易导致属灵的冷淡?为什么有人为了福音等属灵的缘故,就淡漠了亲情友谊和怜恤?为什么律法主义总是以属灵的“高尚”面目在教会甚至家庭中横行?
西方教会和基督徒的主要问题是,忽略了神性的建设。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神迹的发生甚至上帝垂听祷告这样的信仰中的基本神性元素,都表示怀疑和不置可否。这是因为希腊-罗马文明通过后现代主义的复辟,成功影响了基督徒和教会的思维方式,以人性的逻辑角度,代替了神性的属灵角度。西方的教会要重视主日敬拜的神圣性,不仅在于讲课的内容,还在于敬拜的形式,尤其是一些表现神性的礼仪方面。人们来到教会是寻找神性,因此神性必须得到满足。西方社会中和家庭中文化中的人性充足丰富而美好,因此教会必须要保持高度纯正的神性,才能维持基督教的发展和对社会的影响力。这是能量守恒的原理。
教会的敬拜仪式,一定要保持足够的神性。如果参考一些古老的传统教会的敬拜仪式,特别是中东地区的那些古老教会,就会获得一些启发。例如,可以唱一些体现庄严神圣的圣歌;妇女在敬拜的过程中,在祈祷、领圣餐的时候,可以蒙上洁白的头巾;分领圣餐要严肃和神圣;信徒的坐姿要端庄。也就是说,教会是充满神性的地方,是为人性加油充电的地方,而不是人性自由释放消耗的俱乐部。
在教会的制度方面,也要如此,既要有神性权威的主导位置,也要留下足够的空间让人性有美好的发挥。教会的神职人员尽量要带职侍奉,因为在社会中保持职业角色容易保持丰富的人性。在中国教会中提倡非职业化侍奉——即保罗的侍奉模式,能够有利于教会机制的健康发展,这是《教会在中国的未来走向》(小光)所提出的观点。因为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非职业化侍奉还会迫使教会领袖依赖团队工作,从而大大降低教会的制度成本,并能较有效地避免教会发展成为公司或者王国。传统的职业化侍奉不适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尤其是在家庭教会中,因为也不会是上帝所热情支持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全职侍奉者们,最后不得不考虑生计问题,神性被迫让位,人性受到钱的控制,痛苦不堪。这样的结局让我们有一种强烈的上当的感受,但是,怨上帝,不敢,怨自己,不甘心,怨别人,不合适。
根据《圣经》,到末日审判时,一些曾经传道赶鬼的教会领袖们将会被主拒绝(太7:21-23),这其实有力说明了人性在救恩中的重要位置。中国教会的当务之急是在教会领导层中,进行去法利赛化的努力,弘扬真理神性,洁净发展提升人性。
4、宣教方面
在传福音和宣教的过程中,神性要如烈火般充足,因为那些非基督徒们是在寻求和接受真理的神性。由于后现代主义的似是而非的思想灌输和影响,许多西方宣教士在向外族宣教的过程中,总是对非基督教文化甚至非基督教信仰进行奉承式的肯定(看起来很人性),这是一种让基督教信仰在接受者当中从一开始就冒着被异化危险的方式。这样的做法,其实是牺牲了神性,肯定了罪性,出卖了信仰。
特别是在对伊斯兰教的宣教中,要旗帜鲜明,说明只有基督教是真理,接受者必须完全放弃伊斯兰教信仰及其伦理道德文化,没有任何妥协和含糊的余地。只有正确和充足的神性,才能建立坚实的基督教信仰,并更新接受者的人性。在针对伊斯兰教世界的宣教中,常常有两个问题总是让宣教士不解:一、一些穆斯林接受了基督教信仰许多年,可以在一夜之间回到伊斯兰教信仰;二、从穆斯林成为基督徒后,许多年后其人性方面仍然没有长进和新生命的果实。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因为神性在信仰中和生命中的缺失所造成的。
灵恩派教会在世界很多地方的宣教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主要是因为注重圣灵的恩赐,因此在神性上火力充足猛烈。在非洲针对伊斯兰教和拉丁美洲针对天主教,灵恩派的宣教运动所向披靡。然而,由于神性过度,尽管在宣教过程中其弊病还表现不出来,但是,一旦教会建立,人们的信仰开始运用于生活实践和社会中,人性方面就会显出盲目和薄弱的问题。
在宣教和传福音的属灵争战中,神性就如同武器和弹药,绝不可缺乏,这就是《以弗所书》6:10-20中关于属灵争战的秘诀。对待其它宗教和无神论的传福音和宣教,也是如此。
5、个人做光做盐:私人圈子和社会平台
人性的缺失或神性的缺失,都会造成社会的崩溃。作光作盐主要是人性方面的责任,人性的光辉在任何人身上都会令别人震撼和肃然起敬。也就是说,神性的显示是艰难的,而人性的光辉随时可以发出,因此,基督徒的人性要成为光和盐。人性提供动力给我们去爱邻舍,神性支撑并滋养我们的人性丰富而有活力。
你在教会外面,走在大街上,在生活和工作中,与家人和别人相处,别人直接看到的是你的人性。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在灵性(神性)上无法共识,但是,把人性拿出来比一比,就能知道谁的神是真神,是上帝,谁的文明层次高,生命更美好。神性所表现的异能,不是独特的,因为邪灵也能行奇迹。但是,人性的生命中,基督徒具有独特和最令人自豪的果实,能证明所拥有的神性的真理性,从而让上帝在人的面前因为我们的美好人性言行,而得到充足的荣耀。从整体来看,作为基督教神性支撑的人性文明,也是如此,例如,耶稣的教导“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以及世界传统文明体系中只有基督教提倡的一夫一妻制,等等,都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基督徒需要在这些别人难以具备的美好人性方面发光,这才能对社会文化主要是伦理道德方面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人性败于谎言,从亚当夏娃的堕落就是如此;这也是中国社会中最为严重的和根源性的问题。谎言导致诚实的文化丧失,随之就是信任的危机,然后就在文化中形成懦弱的顽疾。神性的缺乏和人性的腐败,造成中国如今的伦理体系崩溃,道德腐败达到了古今中外前所未有的地步。
作为大多数的基督徒个人,你所直接影响的也都是身边的那些个人。你的言行举止、素质、品格、伦理道德、诚实、勇气、爱心、宽容、智慧、头脑,甚至气质和精神面貌,都能在耶稣基督神性的浇灌下果实累累,让别人惊奇和羡慕,而别人并不一定知道你是基督徒。在有了美好见证之后,你告诉别人自己是基督徒,就荣耀了上帝,并能预备你周围的人心接受基督教信仰。因为正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圣洁的神性和美丽的人性,也是人们所羡慕的。人们接受真理的潜力,与接受谬论的潜力同样惊人。相反,如果你在人性方面没有什么光和盐,人们就不会认为基督教有什么神性价值。
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阶段,人们都在迫不及待寻找能够解决文化道德败坏问题的新意识形态和信仰文化。因此,基督徒和教会的责任重大,要竭力让中国人信服:基督教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否则,社会精英们就会带领民众选择错误的意识形态,从而将中国人再次拖入可怕的文化深渊,如同1910年代中国寻求思变的精英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将中国人民拖入了共产主义的地狱。作为教会和基督徒整体,要想对社会实施生命性的影响,需要在基督徒个人努力的基础上,发展精英教会,并建立无形和有形的基督教文明-文化机制单位(institution)。教会是最根本的机制单位,如果配有公开的教堂建筑就更为理想。此外,还要建立基督教的学校、出版、艺术、家庭模式、基督徒社区、专业人士团契、学术流派,等等。以这些机制单位为平台,基督教才能在社会中扎根,逐渐形成美好强大的影响力。
在与朋友们相处的时候,要注意宽容一些被罪性污染的人性。正如耶稣评价拿但业是一位“真以色列人”,并非赞成他的言语不恭敬,而是看到他的内心中没有诡诈的诚实人性,胜过虚伪的“神性外表”。但是,对待那些外表上有神性粉饰的宗教领袖法利赛人,由于人性的严重缺失,耶稣却谴责他们还不如娼妓盗贼有希望。
我们在对待自己的家人时,因着爱,可能违背一些属灵的原则,甚至违背法律;而对待别人和别的基督徒,我们却不是这样,这是因为我们爱的不同程度。人性的枯干和缺失也会导致基督徒冷漠无情,甚至心里刚硬如石头。上帝谴责法利赛人借口十一奉献,就不再供养父母。这种以神性的借口抛弃人性的责任,是上帝所憎恶的。的确,爱的程度是衡量神性和人性的最准确的标准。
我多年前在神学院认识一位美国老弟兄,他曾经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本身是一位大学教授。他的丰富美好人性常常震撼我,令我惊奇,同时,他又非常属灵。我终于意识到,正是他的丰富的人性土壤,让他美好的灵性大树结出累累的果实,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这一点,是只定睛关注于神性的教会领袖们所容易忽视的。
《圣经》里尤其是《新约》中有许多教导,都提醒和强调信仰实践中神性与人性平衡的真理。例如,《彼得后书》1:3-11,精辟地论述了这一原则,包括神性与人性的先后顺序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原理:
“上帝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因此,他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上帝的性情有分。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你们若充充足足的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人若没有这几样,就是眼瞎,只看见近处的,忘了他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所以弟兄们,应当更加殷勤,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你们若行这几样,就永不失脚。这样,必叫你们丰丰富富的得以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
此外,从神性和人性的角度,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基督徒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责任——地上国度的公民及其责任和上帝国度的公民及其责任。这个命题在此就不作详细探讨了。
6、爱情和婚姻
基督徒在如今中国社会中最能够做光作盐的方面,除了诚实之外,可能就是在婚姻和家庭方面了。婚姻和家庭的普遍失败,是中国社会无法解决也无法继续承受的问题。
在恋爱的过程中,要注意神性和人性的平衡,并且人性方面的比例要更大一些。也就是说,婚姻对象的选择,需要神性和人性两种方式同时运用。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因此选择恋爱对象首先要在人性方面过关——即,从一个人的纯粹角度来认定异性对方是否合适。如果人性过不了关,神性就不必要谈起。当你从人性的角度接受了异性对方,就要开始重视神性的把关,考虑对方的信仰程度,并认真寻求上帝的参谋和指导。有人认为,婚姻的对象完全是上帝的选择,这无疑是神性过度的观点,并且误导害了许多年轻的基督徒。以寻求神性为意图的婚姻,其实是放弃了婚姻的人性实质,是对婚姻的出卖和亵渎。这与为了钱、权利而寻求的婚姻大同小异。这并不是说,考虑对方的信仰和上帝的带领是错误的。异性对方的神性和人性,都是需要重视的,但最终都会在婚姻中集合表现在对方的人性上,而人性是婚姻中的最直接内容。
爱情婚姻的选择,主要是人性的操作过程,尽管上帝能够在大方向上把关。如果是上帝直接参与婚姻的选择,事情就简单了,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基督徒婚姻失败和破裂(或可能仅仅在法律上依然维持)的例子。恋爱婚姻的神性,主要是表现在上帝设定的婚姻真理原则上:一男一女的婚姻、两情相悦、彼此相爱、保持性关系的贞洁(性行为是婚姻的内容,不是恋爱的内容,并仅限于夫妻二人之间)。在坚持这种神性原则的基础上,人性方面的因素就成为选择配偶的主要检验标准。在此基础上,祈求上帝的帮助和引导,就是在自己的人性责任上锦上添花。
如果你在恋爱阶段不能体会到《雅歌》书中的爱情程度或类似的程度,你的婚姻就不一定令人满意。是人性的部分使婚姻幸福持久,而不是神性的部分。男女双方的人性部分主要来自于天生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神性只能从后天对人性进行修补和促进,效果往往不显著,甚至需要几代人的不断进步才能令人满意。基督徒的未婚男女们需要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7、家庭和子女教育
组建家庭之后,日常生活需要神性与人性的平衡。夫妻二人在神性方面需要有共同的兴趣和空间,例如同心祷告、分析属灵的事情和上帝在重大问题上的带领,还要有自己单独与上帝联系相处的神性空间。人性部分是家庭中最容易导致问题的,因此要特别重视根据《圣经》提供的夫妻和子女的指导原则,追求每个基督徒都需要的伦理道德和人性果实。
子女教育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为什么教会领袖的子女更容易叛逆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神性过度,人性不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人性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神性成长的土壤;而每个阶段孩子们承受神性的能力不同。过度的神性会压制孩子正在发育成长的人性,导致人性的委屈甚至对神性的叛逆。例如,在祷告、读《圣经》和去教会这三大信仰的支柱方面,要多采用引导、鼓励和督促相结合的办法,不要一味强加于孩子。要带领家庭积极参与不违背属灵原则、伦理道德原则和良知的一些世俗活动。在人性方面,例如,伦理道德、人品、性格、诚实、勇敢、智慧、勤劳等方面,要对孩子严格。对于孩子的正常人性,例如,能力方面、玩耍方面,要给孩子们足够的人性空间,使其身心强健地成长;同时,要特别注意理解和保护孩子的人性弱点。
有一天,我的小儿子吃早饭的时候问:“爸爸,将来我们都到了天堂,你们还是我的爸爸妈妈吗?”对主日学的教导理解更深刻的大女儿解释说:“天堂里就没有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了,每个人都是大人。”儿子面色担忧,问道:“那我们还在一起吗?我们还知道你们是爸爸妈妈吗?”我们继续谈话。小儿子认为,如果我们全家人不在一起,天堂就不是理想的地方。我知道,小儿子是从他这个年龄的单纯的人性需要而思考天堂的问题,尽管在属灵的真理上不正确,但他宁愿选择人性的需要。我看着,心中充满感动和爱怜,回答他说:“放心,在天堂里,我们还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在一起,陪你玩耍。”小儿子脸上的忧虑一扫而光,高兴地继续吃饭。
这就是小儿子心目中理想的天堂。将来他长大了,就会知道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就会有新的理想,并明白《圣经》的真理不可以凭自己的意志而更改。但是现在,他无法承受那种程度的神性,我需要鼓励他美好的人性,并享受来自他的那种与父母之间强烈依存的爱。我也知道,他的人性在孩童时代越丰富美好,就越能造就肥沃的心田,将来就越会长出茁壮的属灵生命,并发旺如黎巴嫩的香柏树,又如溪边的果树,不断按时结出甜美的人性果实。
在神性方面,要让孩子们重视属灵的圣洁;在人性方面,要重视伦理道德的纯洁。这样,从小就养成很好的习惯,让他们一生受益。
另外,要注意反思社会文化所认为是正确的、但其实违背基督教真理的教育子女的那些方式。例如,在素质教育方面、在心理和头脑方面,尤其是男女的不同人性特点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等等。在后现代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影响下,在物质主义至上、信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而导致竞争极为残酷的社会中,如今中国的女人大多是用男人的方式培养出来的,而男人大多是用高级动物的方式培养出来的。这样的社会肯定是问题多多而严重的,且无法自我修正。
结束语——神性的荣耀赋予人性的光辉
公元前1500年左右,摩西在埃及的旷野中看到燃烧的荆棘……《圣经·出埃及记》3:2-4是这样记载的:
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摩西观看,不料,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摩西说:“我要过去看这大异象,这荆棘为何没有烧坏呢?”耶和华上帝见他过去要看,就从荆棘里呼叫说:“摩西!摩西!”他说:“我在这里。”
纵观整本《圣经》,耶稣基督就是燃烧的荆棘,有纯粹的人性与纯粹的神性。耶稣的神性与人性完美合一,神性不会烧坏人性,却将荆棘般的人性在圣灵的火焰中升华,并发出震撼这个世界的光芒。
对人的定义是哲学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不同的信仰体系都要首先提供“我是谁”的答案,然后才在此基础上定义人的责任和权利。认识耶稣基督的人,就认识上帝,才能真正明白 “我是谁”以及人的责任和权利。根据《圣经》的教导和信仰的体验,明白了人性和神性的原理,就能正确对人进行定义,也就能够更好地成为一位真正的人,活出创造的意义——获得主耶稣基督所带给我们的丰盛生命,并发出人性的奇妙光辉。
上帝创造人类的动机是出自爱,人性的终极意义是通过爱来荣耀上帝。传福音和宣教的意图可以理解为让更多的人从撒旦的计划和罪性中解放出来,活出美好的人性,从而荣耀上帝。相信耶稣基督,圣灵内住,我们就获得了神性;遵守耶稣基督的命令,爱人如己,我们的人性就会发旺而果实累累。
按照这个思路和逻辑,人性越丰富美好的基督徒,神性也就越持久。在此基础上,神性捆绑罪恶的势力,确保人性的健康和安全,且最终表现的是美丽强健的人性。这就是为什么,保罗说,信、望、爱这三者,爱是最伟大的。公义和爱是人性的核心,也是基督教伦理的核心,这两者也都是上帝的神性特征。主基督耶稣的真理不断占领我们生命的空间,圣灵将罪性的情欲不断驱赶和压制。上帝因为我们在耶稣基督里的信而赦免我们的罪,称我们为义人和上帝的儿女。上帝不仅释放了我们被罪恶压制的灵性,也释放洁净了我们的被罪所污染的人性,还通过真理的圣灵不断修复撒旦所破坏的人性程序,并使之持续升级而更强大美好。
最后,我们当向主耶稣基督欢呼感恩和祈求,并盼望中国教会中人性的春天和西方教会中神性的夏天即将到来。
(完)
2013年3月11日
作者的电子邮件:shanchuanhang@gmail.com
单传航,在美国攻读神学博士学位,著有《新疆基督教史——兼地区简史》和《基督教与中国公民社会》,等作品。
字数(含脚注):59990
推荐网站:www.ccaa2009.com
[1] 本段参看小光:《教会在中国的未来走向》(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出版,波士顿,2010年),第30-31,37页。
[2] 同上,第38-40页。
[3] 同上,第40-41页。
[4] 同上,第41-42页。
[5] Shawn Madigan, C. S. J., editor, Mystics Visionaries Prophets: A Historical Anthology of Women’s Spiritual Writings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8), 第109页.
[6] 以下的相关内容参看同上。
[7] 小光:《教会在中国的未来走向》,第44页。
[8] 同上。
[9] 小光:《警惕中国教会里的爱国主义异端》(中国基督教理学协会出版,波士顿,2012年),第40-44,46页。
[10] 同上,第32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